收藏市场近年的红火有目共睹,而文物鉴定混乱也是众所周知。中嘉国际拍卖的一件“汉代黄玉梳妆台及玉凳”近日在文物鉴定界引起争议,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这套去年拍出了2.2亿元的“国宝”,被质疑为赝品是拍卖公司和鉴定专家联手操盘的结果。尤其是造假者突然现身并自我“揭露”,更让质疑变成了指责。而鉴定者则坚称:“我坚持当初对这件拍品的鉴评!”此事件让“构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文物鉴定体系”更显得迫在眉睫。中科院的王昌燧说:“几乎所有文物专家都希望科技专家介入,和他们一起把稳文物鉴定关!”
A文物鉴定方法需与时俱进
孔祥星是前中国历史博物馆副馆长著名古代铜镜鉴定专家。他阅镜无数,经验丰富。但他却说:“在造假新技术和新材料面前,我们原来的一些理论现在已经滞后……常常有这种情况,相同领域的顶级鉴定专家,对一件器物的真伪判断会给出截然相反的结论。”他认为,“眼学”鉴定的局限性越来越大。为此,近年来孔祥星一再呼吁,文物鉴定方法应与时俱进,要尽快加强文物科技鉴定手段的研究。
中科院研究生院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系主任王昌燧表示,相对而言,陶瓷类文物的科技鉴定最为成熟,其次是青铜器,再次是玉器等。分析方法中,最为有效的是X射线荧光和热释光技术。前者可提供文物材质的元素组成信息,依据标准数据库,原则上可确定文物的产地,对于陶瓷文物,则可确定其窑口;后者在陶瓷器等硅酸盐材质文物的鉴定实践中能起到重要作用,可望给出其烧制的绝对年代。此外,利用体视显微镜可望揭示不同材质不同类型文物表面的历史和工艺痕迹;而利用X光照相技术工业CT扫描等,则可以显示文物的内部结构及形貌特征,或者揭示被锈蚀物掩盖的器物表面的纹饰铭文制作痕迹等信息。
他还介绍说,在现有的科技鉴定工作中,众多的元素分析技术,如大样品室X荧光质子激发X荧光同步辐射荧光等业已显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而众多的结构分析技术,如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拉曼光谱等在青铜器书画纸张印刷品等文物鉴定中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B“科技手段+实践经验”才是科技鉴定
不过,在目前的文物鉴定中,科技手段的实际运用并不广泛。王昌燧强调说:“应该说很不广泛!”孔祥星则估计,目前90%以上的文物鉴定还是单纯靠“眼学”。
王昌燧认为,文物科技鉴定不仅需要仪器,更需要专家。然而迄今为止,“虽然成立了众多的文物科技鉴定公司和机构,但这些公司和机构通常缺少深入研究,缺少有实践经验的科技鉴定专家,故而难以给出明确的鉴定结论”。他认为,科技鉴定可以给出相关信息,但不能直接给出鉴定结论,“就像传统鉴定要从"质型纹"三方面去分析鉴别文物一样,科技鉴定也需要分门别类地把不同器类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材质及不同制作工艺的文物内部特征研究透彻以后,才能谈得上真正的科技鉴定”。
孔祥星也认为,与传统鉴定相比,科技鉴定更注重文物的工艺和材料。他介绍说,日本有几位学者长期在中国用自然科学手段研究古代铜镜,他们最近发表论文说:“铸造区区的小圆板铜镜,其复杂程度远远超出现有的铸造知识和经验范围……古人曾下了很多工夫,采用了很多的工艺。”应该说,古代工艺分析同样是文物科技鉴定的重要组成部分。
C理论已经成熟,应用尚需完善
虽然现有的科技鉴定方法在理论上已经很成熟,但对于实际应用而言,还远远不够完善。科技鉴定也不是万能的,比如热释光测年技术,热释光量就可以通过人工辐照而改变,曾有一件赝品唐三彩,热释光测年数据为距今2000多年,可唐朝距今才1000多年,只能是仿制者用人工辐照来改变热释光量,但未能控制好辐照剂量,照过了头。
王昌燧认为,我们必须正视这样的现实:器物的外观形貌主元素组成及硅酸盐材料的年代都有可能通过人工方法做到与真器一致。但是,真器的微量元素特征不易掌握很难人为操控,有望成为文物科技鉴定的利器。“而且造假者如果想要仿制真品中各种微量元素的比例,成本会很高,经济上的可行性很小。”因此,微量元素分析技术在文物科技鉴定中的发展潜力极大,值得深入研究。
目前,在文物科技研究中应用较多且比较成熟的微量元素研究方法有很多,不过这些方法大都是有损分析。“若能建成大样品室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其优势将十分明显,它可以对文物进行高精度无损分析,而且技术上也完全可行。”
D建立参照系急需政府支持
王昌燧认为,文物科技鉴定急需政府大力支持,因为不仅是经费投入,更重要的是需要大量的文物样本来建立庞大的数据库,以便科学家建立参照系。
孔祥星也非常支持这一观点,他提出,数据库里还应该包括大量仿品的数据以供对照。
为了说明数据库的重要性,王昌燧举例说,当年曾有一次元青花真伪争议,文物是一对云龙象耳瓶,王昌燧的团队和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江西省景德镇陶瓷考古所一起,通过对168片元明清各时期的出土官窑青花瓷标准样品的系统分析,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数据库,基本弄清楚了不同时期官窑青花瓷钴料的化学组成规律,“有了这一可靠的参照系,不难判定上述两件象耳瓶不是元代青花瓷器”。
王昌燧说,其实有关科研机构的研究思路和测试数据并没有问题,问题出在对数据的分析上,希望能够建立一个国家级的文物科技评估中心,市场运作,但不以营利为目的,同时采取以研究促进评估的方式,“比如可以从技术相对成熟的古瓷器评估开始做起,发展到青铜器,然后再到其他种类的文物,有计划地开展工作,研究一种成熟一种鉴定一种,逐渐走上良性循环,使其正规化”。
故宫规定:
专家不得以公务身份从事非公务文物鉴定
对于文物鉴定乱象,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表示,故宫的规定是:院内专家不得以故宫博物院的公务身份在社会上从事非公务文物鉴定活动以及与文物拍卖文物市场等有关的藏品鉴定活动。
去年的天价“金缕玉衣”事件,不仅折射出市场缺乏规范和自律的现实,也让一些很权威的老先生被裹挟其中。故宫博物院目前的权威专家就有包括徐邦达单士元刘九庵唐兰陈万里朱家溍耿宝昌郑珉中杨伯达张金英等在内的许多人。作为老专家老学者云集的机构,是否也有人参与民间鉴宝呢?
单霁翔表示,故宫博物院的职责是负责故宫文物藏品的鉴定,同时按照政府职能部门的要求提供公务性文物鉴定,对社会文物不提供鉴定服务。因此,故宫规定院内专家不得以公务身份参与社会上的藏品鉴定活动。张中江
苏士澍建议:
文物鉴定应该上升到立法层面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副会长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会长苏士澍认为,文物鉴定最终应上升到立法层面。目前,文物鉴赏文物流通领域鱼目混珠,真专家真学者不愿意出来讲。文物市场中的一些炒作行为,不是以文物的价值为最高标准,而是以能卖多少钱为标准。
如何让数千万的收藏群体和上万亿资金不再上演如此匪夷所思的闹剧?艺术品市场的种种顽疾能否根治?苏士澍建议,这方面的管理不仅要加强,而且还应该立法,可以先从制定条例入手,然后逐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