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经常会谈起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审美差异,比如,中国更注重平面艺术,西方更喜欢造型艺术。这种审美的差异就直接的反映在了中西方藏家在藏品的选择上。日本文化因为在早期的时候受中华文化的影响,所以今天的文化多有类似的地方。
融入“西方”
两年前,和一位英国驻华的友人的一席谈话至今印象深刻。他认为日本和中国类似的其实只是表象而已,例如一样的肤色,语言有想像的地方。但是日本这个民族其实骨子里其实特别的西方。例如,日本强调纪律、法规,而中国则是“法不外乎情”。日本价值理念的西化,也就直接导致了他们艺术审美上与中国大众的差别。
回到艺术这方面,众所周知,上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泡沫的时候,日本人创造的天价很多是西方艺术品。有人曾经提出过不解,何以日本人会执重金去买西方艺术品。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在日本人的心目中,从来没有将其定义为“外来”艺术品,日本的民族特性决定了他们过早的接纳和融入了西方价值理念。今天,吵的沸沸扬扬的一个议题就是,中国人会大面积的涉足西方艺术品么?日本伊斯特社长关先生给出的答案是,会的,但是在很遥远的将来。因为中国自己本土文化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即便现在在走国际化路线,接受是需要时间的,将其彻底视为己出则需要更多的时间。
记者:我们都知道日本除了收藏自己本土的艺术品,还有很大量的资金是投注在了西方艺术品上。我相信一个民族的艺术市场起步的时候,人们应该更关注自己的本土艺术,那么日本是什么时候开始注意到西方艺术品的呢?为何伊斯特是选择以西洋艺术起步的呢?
关敬:日本关注西洋艺术其实是相当早的,可以追溯到明治时代(1868-1911)了。那个时候就有很多日本人去欧洲,像法国这些地方。他们会把当时的一些油画啊,有的也并不是名作家的画子,统统拿回日本。他们当时会觉得这些画子非常的漂亮,因为和自己的本土的文化是不一样的。所以日本人收藏西方艺术品可以说是有点历史了。
日本能够很快的喜欢并接纳西方艺术,我想和本民族的特性有关。日本本身是一个岛国,很容易接受各个国家的文化,并且把它融入到自己的文化当中,就好像料理一样,意大利、法国料理等等,包括中国的料理,像是四川、广东、北京等等,我们都把他们融进了自己的料理里。可能到了日本,他们会根据自己本土的习惯做一些变动等等,但是他们并不排斥,而且是会把各种东西的好处想要吸收变成自己的东西。所以说,日本人早先不会去排斥西洋艺术,而是完全单纯的凭自己的感觉去收集。收集的多了、时间长了,也就自然的传承了下来。
至于伊斯特为什么会以西洋艺术起步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者,因为我们和法国建立了比较好的联系。二者,前面我提到过,日本的古董商、“交流会”,他们还是有很强的势力的,团结并且排外,拍卖的起步是相当艰难的,想收一些古代艺术品则更是比较难。他们的基础是非常扎实的,外人难以介入,所以我们故意选择了西洋艺术,也就绕开了这些古董商人。
记者:目前西方艺术品占到了伊斯特多大的比例?征集西方艺术品是去西方,还是就在日本本土征集呢?
关敬:我们最是做西洋的琉璃器,,包括油画在内,西方艺术品估计已经占到了70%到80%左右,可能根据每场拍卖会的形式会多少有一些变动,这个变动还是比较大的。
因为我们做西洋艺术的时间很长了,所以与其说特别的说去哪里寻找东西的话,倒是有更多的藏家会主动联系我们。
雅昌艺术网:那么说说日本的收藏现状,更多的人是喜欢收藏日本艺术品还是西方艺术品呢?日本会不会有一种大众审美,更倾向于什么类型的艺术品?
关敬:如果单纯只是按照人数上来说肯定是西洋还是要少一点,因为毕竟日本本土的古董商他们还是有很强的势力在那边,日本的和文化,“和古董”,在日本本土还是有很强的影响力。但是日本的古董现在也比较掺杂,古董当中不仅仅是日本本土的,也包括中国古董等等,很多古董都会融进来,西洋也有,但是会相对的少。因为毕竟像印象派的这类的作品,市场价位还是要高不少。
日本这个民族还是比较强调独立性的,所以很难找出所谓“大众审美”。每个人受到其生长环境的影响,城市或者是乡村,他的父母是喜欢比较日式的东西或者是比较喜欢西洋的东西,可能都会有很大的不同,影响非常之大。当然肯定是日本画家画出来的东西,这里面的文化底蕴等等会更容易被日本人所接受。但是,也有很多人会喜欢西洋画。也有很多人是混杂的,比如说喜欢油画的人,他既会去买欧洲的油画,也会买自己国家,日本作家的油画。喜欢瓷器的人,他去买古董,有可能是西洋,也可能是日本,当然这方面日本可能更多一点。但是很难有个清楚的界限,说更喜欢什么。
疯狂过后的理性
除了在审美上,中日之间存在的差异外,关先生认为,中国目前的艺术品市场太过疯狂。或许是因为日本为自己曾经的疯狂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所以现在日本的藏家显得更为理性。
记者:从您的观察来看,从拍场的表现说,您认为中日藏家之间最大的区别在哪?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呢?
关敬:在日本这些方面可能跟中国有一点不同的是,当中国的藏家们开始喜欢某一个作家的作品或者某种形式的作品之后会“非常喜欢”,近乎于疯狂的一种程度,它的价格也随之自然的直飞上天,而无视于这件艺术作品在整体艺术史上的定位。比如说像常玉、赵无极,他们两个都是非常优秀的作家,常玉是属于“疯狂巴黎”那个系列的,当年是留法的。当然,毋庸置疑,他的画非常好,但当他一旦开始在中国大陆知名,大家开始喜欢他的作品之后,真的是天价。包括赵无极的作品也是,虽然他们非常优秀,可是他们作品的价格已经远远超过了毕加索等等这些名家作品价格的时候,我会觉得中国的藏家真是很有热情。当他开始喜欢某种文化,尤其是自己国家的这些东西,会以一种近乎于疯狂的方式去追求,这个方面日本的藏家还是比较少见的,几乎不太有。
记者:我们可以这么理解么,日本的藏家更为理性一点?
关敬:说理性好像这个词用得大了点,但是日本的藏家会稍微成熟一点,就是说看一件作品不仅仅是这一个作家,而是说他这幅画的空间感,画的力量,向人倾诉的东西以及他是属于哪个派系当中他的位置、地位等等,像常玉属于疯狂巴黎这一块,二十世纪疯狂巴黎有很多作家,包括日本的藤田等等很多,他在这个框框里是非常优秀的,如果现在看价钱的话他无疑已经是疯狂巴黎这个系列当中最成功的作家了,也就是说最有力量的,如果说他真的是所有这个系列当中全世界最优秀的作家了吗?现在没有一个非常完整的定义出来,在这方面可能觉得稍微有一点点不是太冷静。
就是说比较突然,变化会非常,包括刚刚举的几位非常优秀的作家,中国很多并不知道他们,包括他们也在国外做过很多很优秀的个展,可能我们并不是非常了解,当然有一天当这些作家走进到我们的生活,我们发现他们很优秀,但是我们又并不太知道同一时期别的很多作家,我们眼睛可能只看到这一块,一下子太优秀了这些人,他们价格一下就暴涨得很大的那种,可能因为我们知道的,很多藏家所知道的同一时期、同类型的作家还比较少一点,所以可能会导致这种状况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