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从十三陵特区办事处获悉,明十三陵陵区“边墙”将在今年启动修缮,目前勘察设计工作已经启动。
陵区“边墙”用于防御
十三陵特区明代帝陵研究会会长胡汉生介绍,明朝时期的十三陵是戒备森严的皇家禁地,13位皇帝的陵寝全部圈在“边墙”围成的陵区内,皇陵由守陵太监看守,不允许人们随便进入这个范围,以防止陵寝遭受破坏。
“两座山间的山谷地带称之为‘口’,每一个口要么是水关(泄洪口),要么就是交通要道。”据介绍,明十三陵总共有“两门、十口”,“两门”是大红门、小红门,“十口”是灰岭口、贤庄口、锥石口、雁子口、德胜口、老君堂口、西山口、榨子口、东山口和中山口。
胡汉生说,“两门、十口”之间由“边墙”连接。大多数山口及“边墙”是明朝嘉靖年间修建的,当时边事吃紧,朝廷为了保护陵寝的安全,加强了边墙的建设。清朝以后,陵户作为守陵人被允许住到陵区内,随着时间的推移,边墙逐渐遭受到自然和人为的破坏。
胡汉生认为,恢复“边墙”原状迫在眉睫。“边墙”本身就是明十三陵陵区的一部分,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从文物保护的角度来讲,修“边墙”是非常必要的。
修缮不会改变文物原状
“明朝时候什么样,现在就修成什么样,实在找不到遗迹,缺少历史根据的,就不恢复。”胡汉生介绍说,“边墙”修缮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原则,要经过反复踏勘、设计,找寻遗迹,在原来的“边墙”遗迹上进行保护修缮。
胡汉生也表示,要想“边墙”完全恢复成明朝的样子几乎不可能。“举个简单的例子,明朝建‘东山口’边墙时,修了两个敌楼,一个是东敌楼、一个是西敌楼,西敌楼的位置就在十三陵水库的大坝头,东敌楼就是现在水库的陈列馆。当时,‘边墙’将两个敌楼与山体相连,现在若想恢复明朝时的敌楼那是不现实的。”
“边墙”修缮仍有难度
十三陵特区办事处副主任高小华告诉记者,按照初步想法,“边墙”的保护修缮将分期进行。先期拟对十三陵门户区以大红门为中心点,向东延至中山口、东山口,向西延至榨子口、西山口区域内的边墙进行修缮。保护修缮“边墙”为以后陵区实现封闭管理打基础。
不过高小华也坦言,修“边墙”有一定难度,明代的“边墙”包围整个陵区,具体周长要经过反复踏勘才能确定。“边墙”并非一圈儿全是墙,它和长城一样,依山而设险,到了山峰顶端比较陡峭的悬崖地带,以山代墙,也就没有“边墙”了。目前到底有多少里有“边墙”,需要修,有多少里是依山险山脊陡峭的地方,不用修,还要经过仔细的踏勘才能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