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今日美术馆举行的“冬去春来——儿童艺术教育公益项目成果展”感动了京城。面对这些从来没有拿过画笔的流浪儿童,罗珍老师引领孩子们去发现大自然的美,启发他们在审美的过程中,对自己主体的个人生命与客观事物之间产生对话,引领他们第一次对自己进行生命的认知。在10周的教学过程中,罗珍老师和她教学团队的5位老师一起,与孩子们对话、交流,共同唤起对生命意义的新认识。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艺术是一种赋予人的生命以活力的体验,一个人通过艺术的观察、思考、创造所产生的对生命的感受,能够使人的精神境界上升到一定的情感高度。” 当学生的生活经验被美术文化唤起,处于一种新的经验程度的时候,流浪儿童本体的生命力得到提升。如,一个11岁的藏族孩子第一次拿起画笔,自卑与怯懦的心理压力下,自画像的画面呈现出暗淡的灰黑色,当她第10次上课再次画出自己的时候,明朗的色彩跃上画面。
真正艺术化的教育,是以触及人灵魂的感知,唤起儿童思维方式发生变化的过程,是在其自身各种感官统整的基础上,作出的思考与判断。艺术,是多种异质要素相互对话后形成的一种奇妙的生命体。是与人(儿童)的精神和生命状态发展息息相关的。自我,是儿童最容易感知到的生命体,自信的笑脸,是课堂上每个孩子不断发现美术文化生命本质意义的同时,在了解与发现其他同学想法的同时,也在不时地释放自己内心的灵动之声。美术活动,唤起了孩子和美术教师对生命本质意义的思考与回归,将自己置身于生命之外的各种生命之中,强化对美术文化形态特征的知觉体验与探究,激荡了流浪儿童、打工子弟们的生命觉醒。
“教育即生长”,美术课堂里,生命的生长来自儿童自己内在的力量,经过艺术审美活动,产生了一种没有功利性的感受与体验,获得与不同艺术形式的情感交流,促进个体生命生长的身心需要。美术教师最需要把握研究的是,每个儿童的内心特质通过美术学习得以个性发展,创造力与潜能释放的过程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