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天》罗中立
在当代艺术发展三十多年的历程中,以罗中立为代表的伤痕、乡土绘画,张晓刚为代表的现代主义,为他们的母校四川美术学院赢得中国当代艺术史上不可撼动的地位,美术界称之为“川美现象”。由此,绘画“川军”的名号被叫响,他们一度被认为支撑起了中国绘画半边天。
近日,“山川蒙养20年——山艺术文教基金会川美艺术作品收藏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罗中立、张晓刚、周春芽、何多苓等领衔的31位川军,以170余幅作品揭开了川军在当代艺术领域耕耘30年的历程。其中,这些重要艺术家的早期作品首次集体公开展出,真实还原了1978至1985年中国当代艺术史上的变革——
“伤痕”和“乡土”打头阵
展览一开篇就选择了“伤痕”“乡土”的代表作品,包括王大同的《雨过天晴》、罗中立的《大巴山人》等。“伤痕美术”和“乡土绘画”时期是川美最辉煌时期,很多名家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崭露头角,并最终成为美术史上的重要一部分。对此,收藏家林明哲指出,自己收藏的就是一段历史,此次展览呈现的就是这段重要历史时期的美术史全貌。因此,本次展览的开篇,也是选择由此进入。
“领军人物”早期作品首曝光
如今,罗中立、张晓刚等都已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中的领军人物。为了真实展现这些领军人物的艺术生涯,此次展览展现了艺术家创作的全面貌,早期创作与最新的新作同台亮相。其中,许多艺术家的早期作品属于首度亮相。
罗中立的《1976年的天安门》《广安难民》《大巴山人》《苍天》等作品在国内没有公开展出过。张晓刚的“大家庭”系列已是市场最具号召力的创作体系,然而,其在上世纪80年代的早期创作却是别有一番风味,此次亮相的《山的女儿》便是张晓刚创作于1984年的作品,是其对过去乡土时期的一张告别之作,也是其转型时期的重要作品。对此,策展人赵力指出,近距离触摸这些作品,能够感受那个沸腾的年代,艺术家以自己的创作融入并创造着历史,他们的成就让你肃然。
《坐着看花》周春芽
作品背后的故事
《春蚕》是罗中立继《父亲》之后的另一件重要作品,是《父亲》的姊妹篇“母亲”,取意中国传统农耕社会里的男耕女织的分工,以“春蚕到死丝方尽”的诗句,赞美中华民族伟大的母亲形象。对于自己的这批早期作品,罗中立介绍,自己现在最看重的也是这批早于《父亲》的作品,因为,这批创作是不可能再有了。
策展人赵力则说,改革开放后,四川美院比较早地在全国范围内招生,将积压了很多年的艺术人才都招进了川美。同时,川美强调艺术创作与教育同步。这种氛围下,涌现出了罗中立、何多苓、程丛林、高小华等艺术家。这批川美在校生、刚毕业的学生形成了一个为全国瞩目的群体。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大浪淘沙,“川美现象”的出现是这些人厚积薄发创造的,是个历史过程。罗中立他们都是在历史选择过程中,成为艺术界的代表。那时候,往前走一步就是一大步。现在,艺术家多了,何森、钟飙、郭伟这些艺术家登堂入室是在2000年以后,留给他们的时间并不长。我们要耐心等待,好的艺术家需要用时间来检验。
从“百万一堆”到“百万一件”
1987年,台湾收藏家林明哲到北京,与北京画院洽谈“两岸绘画艺术交流展”的筹办事宜。林明哲说,最初自己青睐于中国书画,但很快就明白在中国书画领域很难建立一个重要体系:“因为重要作品都收藏在故宫等国家博物馆内,但中国油画则刚开始。”他觉得收藏中国油画还是有些机会。上世纪80年代,中国油画当属伤痕美术、乡土绘画闻名。由此,他便从四川美院入手。1987年初,他到四川美院,在林明哲的记忆中:“没有一辆公交车玻璃是完整的,晚上的街道没有一条是明亮的。”不过那次战果颇丰,林明哲认识了罗中立、何多苓、程丛林、叶永青、庞茂琨,卷走了川军们辛苦积压十几年的成百上千张作品,很多艺术家因此脱困并得以持续创作。
林明哲说,当时看到这批艺术家的创作觉得很震撼,便买了几百件回去。一般一张也就几百块钱,用了差不多100万美元,就把川美这些人十几年的作品都买走了。
如今,由林明哲一手创办的山艺术文教基金会对川军作品的收藏量已达千件之多。“对于艺术家来说,作品被收藏到现在都没有展示过,就不太公平了。”林明哲介绍,这次收藏展正是想给这些作品一个公开展示的机会。当年,林明哲花几百块钱一张收藏的张晓刚、周春芽作品,现在动辄拍场上就叫价上百万、上千万,这个收藏的过程,真可谓是从“百万一堆”到“百万一件。”文/李健亚
《岁月》罗中立
《偷走的孩子》何多苓
《山的女儿》张晓刚
《远方》何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