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古梯田。陕西文物局摄
31日,中国首座以自然山水为背景、以古梯田为展品、以移民风俗为辅助、保护和展示原生态生产方式的开放式移民生态博物馆在陕西汉阴揭牌。陕西省文物局长赵荣表示,该博物馆通过保护、利用传统文化和自然遗产,体现了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理念。
中国梯田始于秦汉,盛于宋明,至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是世界农耕文明史上的奇迹。它呈现出的森林——村寨——梯田——江河四度同构的良性农业生态系统和独特的梯田文化景观,是中外任何梯田都无可比拟的;它所蕴含的人与自然高度和谐发展、人与人和睦相亲的古老文化特征。
中国首座移民生态博物馆包括凤江梯田和堰坪梯田,位于陕西汉阴县漩涡镇黄龙、堰坪和茨沟村,距县城35公里,梯田依山傍水分布在海拔500-650米之间,连片共1.2万余亩;梯田级数均在300级左右,梯级层高0.3-1米,级宽3-15米,最长达600余米。梯田依靠黄龙、茨沟、冷水和龙王4条沟的溪水自流灌溉,潺潺流水四季不绝。2010年,凤堰古梯田被评为陕西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十大新发现”。
陕西客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陈良学介绍,陕南是东南各省移民流徙四川的必经之地,很多人未到四川而在陕南停留下来。清朝前期,闽、粤、赣地区移民构成了“湖广填四川”的主力,他们与其他籍移民一道进入陕南和川东,成为川、陕人口的主要来源。不仅极大地改变了我国汉、唐以来由北向南移民的格局,开创了由东向西、由南向北大移民的先例,实现了由政府强制移民到支持鼓励性政策移民的转变,由被动的政治性移民向自发性经济移民的转变;还导致了四川和陕南乃至鄂西部分地区人口结构、人口空间分布的巨大变化。
据了解,各地移民迁徙陕南后,对当地的氏族、民风、习俗、宗教、文艺等方方面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据考证,该古梯田是由清代湖南长沙府善化县吴氏家族移居当地后所建,始于清朝乾隆年间,在咸丰、同治时期大规模建设,是目前秦巴山区发现面积最大、保存完整的清代梯田。它位于南北文化交汇地,是中国移民文化与农耕文化相融合的产物,是山地农业技术知识体系的集成、中国农耕文化的“活化石”、人与自然和谐的典范、农业生物的“基因库”和独具特色的自然与文化景观,是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之一。
记者看到,在森林的掩映中,在云海覆盖下,万顷梯田若隐若现,从山脚顺着坡势蜿蜒向上伸展,层层叠叠,蔚为壮观。村舍散落其间,农夫悠然劳作,如世外桃源。一位正在田里施肥的村民说,堰坪梯田共约1500余亩,供300余户、1000余人使用。
陕西省文物局长赵荣告诉中新社记者,生态博物馆展示的主体是活态文化遗产,保护的主体和受益者是当地群众,将通过保护、利用传统文化和自然遗产,体现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理念,力争将风堰古梯田移民生态博物馆建成研究中国南北农耕移民文化的基地和西北地区最具特色的生态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