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要闻 > 中国藏家在海外的别样身影

中国藏家在海外的别样身影

2012-04-06 10:40 文章来源:和讯网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多数中国藏家是投资性的,他们关注海外的中国古董并非出自他们的文化自豪感,而是因为这些古董在北京、香港的市场上价格飚升得最快

或许巴黎、伦敦的奢侈品商店是最清楚中国富有阶层的购买力的,热情的中国游客排队购买名牌服饰、钟表、红酒等奢侈品的场景已经持续了好几年,店主们甚至不得不找懂汉语的人来提供贴身服务。当年,有法国电影导演曾经在银幕上设想过红卫兵解放巴黎的戏剧场景,估计他无法想象来自中国的有产者占领老佛爷百货商场的画面。还有些中国富豪不仅买奢侈品、房子,还在高价追逐海外的中国艺术藏品。

如果说中国人购买消费型奢侈品的繁荣场面让人联想起1980年代日本人在海外的类似举动——当然,日本人排队的时候要比中国人安静一些,那么对全世界的奢侈品产业来说,中国比日本有更大的想象空间:这是个有十三亿人的庞大国家!当然,熟悉这个国家的生意人最后会把目光盯紧沿海都市群和内陆大城市的两三亿人,他们中的富豪和中产阶级是奢侈品的主要消费者。

在艺术品市场,中国人和日本人的表现有很大不同。日本人当时热衷购买曾对他们的近现代艺术影响甚深的印象派、后期印象派作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富有而产生的炫耀欲望,以及他们要融入现代世界文化潮流的认同需求,而中国的富豪似乎比他们实在,他们绝大多数着重的是流散海外的中国古董。在有中国古董出现的拍卖会上,五年前黄皮肤说汉语的举牌者可能只有几个人,但现在往往是半屋子的人。他们目标无比明确——仅仅想买下来自中国的古玩,对于路易王朝、第五共和各个时期的玩意没有兴趣,就像对西餐的口味并不感冒一样。

多数中国藏家是投资性的,他们关注海外的中国古董并非出自他们的文化自豪感,而是因为这些古董在北京、香港的市场上价格飚升得最快。少数得到先机的经纪人于是前往海外的拍卖会、古董店捡漏,然后运回来拍卖赚钱,后来人越来越多,大家开始拼资金实力进行竞购,出手者多是职业或半职业的古董经纪人——“行家”。对他们来说这是生意,他们针对的也是国内四十岁以上的主流藏家群体。

我并不认为中国藏家去海外购买古董和艺术品的行为对海外市场造成了任何危机,或者相反,是如何了不起的爱国行为——这仅仅说明海外市场的价格要比香港、北京更低,我想当地从业者很高兴能把这个价格差拉平甚至更高。偶尔有中国藏家的确在冲动之下叫出了离谱的高价,但是清醒过来后他们就会拒付账单,这让人觉得似乎中国人都不怎么尊重契约——这是我唯一觉得可能会让我这样的围观者感到恼火的地方,除此以外,这都是再正常不过的商业交易。

对大多数海外艺术产业从业者来说,中国还是一块未来的肥肉——现在中国人主要是在买卖来自中国的艺术品,只和少数有关的拍卖行、古董商发生交易或者竞争。不过,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中国国内来自金融、IT等领域、有过海外留学或美术教育背景的藏家也逐渐露头,他们与主流藏家群的品位不同,对于收藏品的选择更为个人化一些,这带动了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发展,有的人甚至开始零星购买国外艺术家的作品。这种趋势进一步发展下去,对国外的画廊、拍卖行是一个很大的诱惑,比如佩斯画廊在北京设立的合资机构佩斯北京不仅把中国艺术家的作品输送到海外市场,还尝试把国外艺术家的作品卖给中国藏家,连锁画廊高古轩落户香港也重在开拓中国和亚洲市场。

或许五年以后,极少部分中国藏家会像日本人当年追捧后期印象派一样去搜求别的什么派别的海外艺术家的原创艺术品,并对相关类型的艺术品市场产生重要影响。可对中国庞大的身躯而言,很难改变中国古董、书画在国内市场的主流地位,这和大的文化背景、市场容量有关,不是个别当代新潮艺术的鼓吹者能炒作引导的。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