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文物工作者在地处秦岭的镇安县发现200多处明清时期古山寨。有关专家称,这是目前陕西境内发现的数量最多的古山寨,创建于明末清初,多为防御太平军、白莲教义军等兵患或土匪而修建。屹夫摄
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文物工作者在地处秦岭的镇安县发现200多处明清时期古山寨。有关专家称,这是目前陕西境内发现的数量最多的古山寨,创建于明末清初,多为防御太平军、白莲教义军等兵患或土匪而修建。
陕西省文物局11日透露,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文物工作者在地处秦岭的镇安县发现200多处明清时期古山寨。有关专家称,这是目前陕西境内发现的数量最多的古山寨群,在中国大陆亦属罕见。
镇安县位于陕西省东南部,秦岭南麓,是联系陕西与湖北的天然纽带,素有“秦楚咽喉”之称。
此次发现的山寨(洞穴)星罗棋布地散落在镇安县险要山巅和隐蔽之处,该县共有石砌山寨遗址200余处、自然天成洞穴遗址300余处。这些山寨(洞穴)构成了秦岭独特的古代山林治安防御体系,被人誉为“东方古老寨堡”和“秦岭险峻奇观”。
据记载,镇安山寨大多创建于明末清初,多为防御太平军、白莲教义军等兵患或土匪而修建。石砌的山寨就地取材,依山为基,以石筑墙,“干打垒”砌筑。依山就势建筑于周边地势险要的山顶,周围群山相接,多为三面陡坡,一面与山峰相接,地势异常险要,易守难攻。山寨平面则有的呈椭圆形、有的呈长方形,寨墙高大宽厚,防御功能齐备。根据地形、功能还可分为前寨后寨、上寨下寨、山寨洞寨、牛寨羊寨和哨寨哨卡等。这些山寨多为当地商贾、显贵出资并由贫民出力合作修筑。
陕西省镇安县文物管理所所长李广表示,秦岭地形险要,为躲避匪患和藏匿匪徒提供了天然屏障,修山寨、建堡垒成为当地大户人家企求安身立命的重要措施。山寨(洞穴)小者可藏数人,可容纳百余人的有70多处,其中可容四五百人的大型山寨有10多处。
镇安县文化广播影视局局长何代瑜认为,镇安山寨为研究秦岭“南山老林”古山寨修筑技术和明清军事防御史、民间防御史提供了实物资料,对了解当地明清时代乃至民国时期的政治、历史、文化和社会治安状况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