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多年前的乾隆盛世,清王朝国力强盛,工艺水平处于巅峰,在这四件圆明园国宝上表现得尤为充分。制作四兽首所用的铜是专门为宫廷所炼制的合金铜,内含诸多贵重金属,与北京故宫、颐和园陈列的铜鹤等所用铜相同,颜色深沉,内蕴精光,历经风雨而不锈蚀,堪称一绝。四兽首是由专门为皇帝服务的宫廷造办处工匠们精心制作的,铸工精整,像动物绒毛等细微之处皆一凿一凿锻打而成,清晰逼真,不见一丝马虎,展现出极高的制作工艺水准。
最值得称道的是,四件兽首体现出旷世的艺术价值。四件动物头像都是写实造型,由我国宫廷匠师制造,但其设计者是郎世宁等来自欧洲的大艺术家,所以四件兽首的造型带有诸多西方艺术特色,成为融汇当时东西方顶级文化的艺术珍品。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随着欧洲传教士的纷纷来华,中西方文化交流曾颇为繁盛。但体现这一时期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艺术品多是绘画,作为雕塑作品,则以这四铜像代表那个时代的艺术时尚,成就也最为杰出。
牛首铜像,活脱脱一个西班牙斗牛模样,两眼圆瞪,双角弯曲向前,威风凛凛,而中国传统的水牛和黄牛的造型皆牛角向上或向后,也更多是性情温驯、吃苦耐劳的模样,从未见到过双角向前的造型。
虎首铜像更与中国传统的虎的造型大相径庭,如果不是额头上的“王”字,许多人都会误以为是一头狮子的形象。只有在中国才将老虎尊为百兽之王,因此这件虎首铜像中西合璧的意义更为典型。
猴首铜像则是一个“美猴王”的形象,中国味要浓得多,更接近人们想象中的猴的概念。
猪首铜像造型与中国传统的猪的造型差别较大,尖嘴长吻,獠牙外凸,颇似野猪的形象,但蒲扇般伏贴的大耳,又有浓郁的中国传统审美趣味,融合了东西方造型的艺术特点。
中西合璧的雕塑作品,在东西方交流日益密切的今天算不上什么稀奇,但它们诞生在“闭关锁国”的240年前,完全可以在中西雕塑交流史上写下浓重的一笔。这四个铜兽首像代表了当时的审美趋向,后世的艺术作品中,很多汲取了营养,以上这些图片是记者找到的,有毕加索的牛,韩美林的猪、电视剧《西游记》中的美猴王和牛魔王的造型、卡通形象猪和中国画中的老虎。读者一比较,就会有新的发现。
兽首在圆明园的用途
据介绍,四兽首原为圆明园内海晏堂前的水力钟构件。海晏堂的正面中门外,是法国神父蒋友仁设计的大型喷泉池。平台左右对称布置弧形石阶及水扶梯形式扶手墙,楼左右的迭落石梯环抱着大喷水池,池正中是一个高约两米的蛤蜊石雕,池两旁呈八字形各排出6个石座,每一石座上雕刻一尊手持玉笏、身着袍服的兽首人身像,兽首铜质,人身石质,与真人相仿,形神兼备。它们按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十二生肖规律交错排列。这些动物铜像口中轮流喷出一个时辰(合今天的两小时)水柱,即子时(23时至次日1时)时分,鼠首铜像口中喷射水柱;丑时(1时至3时)时分,牛首铜像口中喷射水柱……但当正午时分即12点整时,除马首继续喷水外,其它十一动物铜像的口中也一齐喷射水柱,刹那间场面极为壮观。因此,人们只要看到哪个生肖头像口中喷射水柱,就可知道现在的时间。所以,这一组喷泉实际上就是一个巨大的、别致的水力时钟。
四兽国宝抢救秘史
圆明园四兽首因1860年英法联军劫掠而流失海外,凝聚了中华民族百年耻辱与血泪。2000年春,佳士得和苏富比两家拍卖公司不顾中国国家文物局的声明,公开在香港拍卖圆明园猴首、牛首和虎首铜像。在国宝拍卖前半小时,中国保利集团公司领导为使国宝免遭再次流失的厄运,指示保利艺术博物馆在港代表抢救国宝,最后以3000多万港币的价格拍购回圆明园猴首、牛首和虎首铜像。
2003年9月,全国政协常委、澳门著名实业家何鸿燊博士又将圆明园猪首铜像捐赠给保利艺术博物馆。这样,圆明园内海晏堂前十二生肖中四件铜像在流失海外140余年后,终于回到祖国,永久收藏在保利艺术博物馆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