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展览 > “如何展”VS“展什么” 哪个更重要?(组图)

“如何展”VS“展什么” 哪个更重要?(组图)

2021-03-09 07:51 文章来源:文汇报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0a16530de14348cbb341add7b878358d

上海博物馆“春风千里——江南文化艺术展”(摄影:叶辰亮)

从看“文物”、展“艺术”到看“文化”、展“精神”的转变,不仅是展览自身变革的需要,也是社会美育的需要。国内的美育通常分为这样两种,一种是培养艺术人才的专业型美育,一种是培养审美的兴趣型美育。而在学界看来,我们其实还缺失了一种很关键的美育,即思维型美育。思维型美育重点关注的不是艺术技能、艺术兴趣,而是蕴含在艺术背后的人文精神、信仰精神、人文关怀、文化内涵、思维模式和方法。这是帮助人们通过理解艺术,进而超越艺术的一种教育。“文物展”当下发生的这种转变,正是一种对普通观众思维型美育的引入和导向,对于拓宽文化历史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有着积极的意义。

策展思维的更新,必将引发展陈方式的转变。苏州博物馆一年多以前的“画屏:传统与未来”展,对展品的选择大胆而又新鲜,并且利用实物屏风、当代展品的体量和高度,营造出极具展览主题氛围的空间。

是时候考虑该如何让文物活起来,走向观众了,哪怕,只是引起他们的兴趣。沉浸式体验的氛围正是一种有效的方式。这或许需要一些辅助手段的引入。最为常见的是高科技,比如交互式设备、声光电组合。最基本也要置备若干多媒体影像,上述的几个展览几乎无一例外。它们极大地丰富了传统文物展单调的展陈方式,也能引起观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兴趣。但对于文物展来说,展陈方式如若过于高科技化、网络化,将带来展览的泛娱乐化和展品本体的边缘化,这又是格外需要警惕的陷阱。

今天的文物展策展,有着太多可以探索的面向。它所调动的一切形式,都是为了服务于内容,“外包装”不管如何变化,核心都必须是文物、艺术,最终让故事一环扣一环、一波接一波地演绎,为人们复原出鲜活的、可以走进的历史文化图景。


责任编辑:苒若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