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尔纳·弗孔擅长用虚构的场景追忆过去。图为弗孔1980年作品《薰衣草的田野》。
法国执导摄影大师贝尔纳·弗孔善于“造梦”,这次首次中国个展也将其梦境带到了北京。昨日,“弗孔——梦境”个展在元空间举行媒体预展,近60幅作品囊括了其创作生涯中的四个重要系列。该展将于6月2日至9月15日对公众开放,元空间采用的是国内少有的预约制参观形式。
偶然灵感,成就大师
发轫于西方的观念摄影是源于西方后现代社会并波及全球的一种艺术形式,在观念摄影大军中,法国观念摄影大师贝尔纳·弗孔在其中占据一席之地。
事实上,这个日后被称为执导摄影大师的贝尔纳·弗孔早年学的是哲学,从1976年开始从事摄影创作。而贝尔纳·弗孔钟情于执导摄影完全是因为一个偶然的灵感,“我的‘执导摄影’灵感来得十分偶然,将真实影像和模型影像等同构思的想法有一天突然出现在我脑中:跌打嬉闹的童年,吕贝隆山区的各色光线,各种怀旧的情绪和当下的欲望,在影像的过程中奇妙地浮现出来。这种捕捉并凝固光线的过程向世界展现了一个个完美的瞬间。”于是,他买下商店里被淘汰的人形玩偶,重新修整它们,按照幼时的回忆布置出一个个游戏场景,再按动快门,借以表达对逝去时光的叩问和追忆。
此后,他借助“执导摄影”涵盖了更多类型的作品,并创作了七大系列。而对于执导摄影的概念,策展人顾铮指出,执导意味着贝尔纳·弗孔对画面进行导演、控制,按照自己的观念来完成摄影。这也就是“造相”。尽管“造相”的传统一直都有,但到了贝尔纳·弗孔这儿则是完全用这种方式来进行艺术创作,为此他的创作理念在中国拥有广大的影响力。
四大系列展现“梦境”
此次贝尔纳·弗孔的首个中国个展带来了其四大重要系列,包括《暑假》、《时光的可能变化》、《爱之屋》和《金之屋》。
观众一入展厅,便能看到贝尔纳·弗孔执导出的《宴会》、《第四间爱之屋》、《最后一间爱之屋》等近60幅作品。画面中,沉默玩偶、真人少年、宁静的空房间、燃烧的雪……贝尔纳·弗孔通过制造场景、挑选演员,不仅让摄影的作品从记录变成了创作,也为我们制造了一个个如同童话般的梦境。对于贝尔纳·弗孔的这些创作,同为策展人的柯梅燕指出,贝尔纳·弗孔是当代艺术最独特、最有魅力的艺术家之一,他用虚构的场景将这种真实而又难以捕捉的美呈现出来,同时伴随这些影像的还有艺术家本人对逝去时光的拷问。他作品中明亮的童话场景向观者传递一种纯净的超现实感。
■专家解读
开后现代摄影之先河
弗孔的摄影方式是利用一些道具、自我表演来进行创作,这是有别于通常意义上从现实捕捉瞬间的手法。这种方式尽管不是弗孔独创,但他却是集中、明确地去表达的艺术家。另外,弗孔创作的作品观念和时代变化也有关系。在弗孔之前的摄影还有一种宏大叙事,但现在却是注重个体的表达。由此可以说弗孔开了后现代摄影之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