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美国境内一大批艺术机构纷纷新建、扩建其场馆建筑,从博物馆、演艺中心到乡村艺术俱乐部,盲目跟风的现象不在少数,另外,野心勃勃的信托商、自私的建筑师、不切实际的财务预算也对新建、扩建场馆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据芝加哥大学文化政策研究中心最近一项调研报告显示,在2004年至2008年期间,各类艺术机构用于艺术场馆建设的资金高达约160亿美元。该报告针对全美500多家艺术机构的700多个艺术场馆建设项目进行调查后发现,这些场馆建设项目的经费从400万美元到3亿美元不等,费用排名前三的地区是纽约、洛杉矶、芝加哥。
芝加哥艺术学院的投资项目是此次调研中经费最高的项目。调研报告指出,该学院投资3亿美元新建展馆,每年需要为展馆支出400万美元的运营费,为扩大募款规模,还将耗费870万美元用于募款基金的筹办和运营。巨额的建设和运营成本使得工程进展一直不顺利。2009年3月,展馆配楼建设完工时,参与此项目的工作人员人数一度达到顶峰。然而,由于该学院的财政预算无法满足高额的支出,随后不得不推出停工放假、拖欠工资、两轮裁员等资金削减政策。
芝加哥大学文化政策研究中心的一名研究员提到,出现此类问题是因为这些机构分不清楚“想要”和“需要”的区别。很多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受到报告专家组质疑:是否真的需要建设这个场馆?能否支付得起巨额的建设费用?庞大的后续运营开支如何解决?长期担任艺术管理顾问、该报告的顾问之一的杜肯·韦伯一针见血地指出:“应停止启动那些不具备资金可持续性的项目。”
报告同时指出,建筑师对泛滥的艺术场馆项目也难辞其咎,因为他们可以从中获利。他们会说:“项目是为你而建。”但其实,项目是为他们自己而建。每一个建成的场馆,都会成为建筑师个人事业成就的见证,可以拍照入册宣传并写入个人简历。
此外,研究报告根据成功经验提出建议,供艺术机构、政府机构和赞助方参考。那些运营成功的艺术场馆往往具备以下特征:艺术定位清晰明确、监管严格、建设费用有节制、建成后有收入进账。目前,由于前车之鉴和经济衰退等原因,盲目新建场馆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很多艺术机构开始倾向于改造已有的旧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