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平川区复兴乡一村民日前向甘肃省档案局捐赠了一批珍贵民间档案,包括民国25年土地管业执照、民国32年房屋买卖文契、民国33年碌碡转卖文约、民国时期田赋执照及征粮收据税票、民国37年国民身份证等共计27件档案。
记者从甘肃省档案局获悉,这些档案对研究民国时期历史有重要参考价值。特别是民国37年国民身份证。此证为纸质铅印,二折四面,规格16厘米X11厘米,栏目多,内容详,是现用户口薄与身份证的合成体。
该国民身份证其封面有“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本籍、寄籍、号码、发证时间”等。内页有公民资料、家庭成员、教育程度、职业、服役、照片与标准指纹等部分的填写。
最难能可贵的是鉴于当时的技术条件,身份证内记录了持证人10根手指的指尖罗纹,斗纹用“0”表示,簸纹用“△”表示。这与如今推行的指纹识别系统有“异曲同工之妙”。此外,其背面有保甲番号、住址、注意事项等的记录,体现了当时社会身份证与户口薄两者共用的特点。
甘肃省档案局称,这些档案虽然经过几十年的岁月沧桑,纸质本已发黄变旧,但对研究民国时期的户摄人口管理的演变,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也是不可多得的珍贵的文化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