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定斯基1922年为柏林“无评委艺术展”设计的虚拟门庭重建,1977年由让·维达尔在妮娜·康定斯基1976年捐赠的水粉设计稿基础上重现
人生中的无奈
康定斯基生活在世纪之交的挤压中,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代的动荡和思想的激进既催化了他艺术思想的蜕变,也逼迫他在不同的国家流亡。
1914年8月1日,德国向俄国宣战,已经在德国生活了16年的康定斯基因为是俄罗斯种族而成为不受欢迎的人。他被迫回到更加动荡的祖国,在那里经历了十月革命。新生的苏维埃接纳了他,1918年初,他作为人民教育和启蒙委员会委员担任了莫斯科绘画艺术博物馆第一任馆长,1920年转入苏维埃艺术文化学院任职。这几年康定斯基充满热情地投身艺术机构的管理工作,以至于画画的时间很少,作品也不多。他一直认为艺术创作是“个人精神的表达”,在新的艺术机构里也力推多种艺术的融合。然而他的思想受到来自更加激进的“构成主义”“至上主义”的抵制,也受到艺术为社会服务的“现实主义”的批判。
1921年,包豪斯(公立包豪斯学校)创始人格罗皮乌斯邀请他去魏玛任教,处于极度的孤立之中的康定斯基决定再次去德国。包豪斯是一所新型的艺术设计学院,倡导艺术与设计融合、要给工业品注入灵魂、各艺术学科相互融合的理念,这些理念与康定斯基的思想不谋而合,因此他很快地投入到理论研究和教学之中。这一时期他出版了《点线面》,系统地论述了视觉形式的内在逻辑和精神联系,这是西方抽象艺术最早的理论著作,也是现代设计的基础理论著作。
由于包豪斯容纳了许多思想前卫的艺术家,被攫取德国政权的纳粹判定为“俄国布尔什维克思想渗透的工具”,1933年,包豪斯被迫关闭,康定斯基只得再次流亡,这时候他已经67岁了。
康定斯基选择移居巴黎。巴黎是当时世界艺术中心,也有许多相知的艺术同道。在这里康定斯基依然全身心地投入抽象艺术的创作,直到走完了人生最后的旅程。1944年康定斯基溘然长逝,没有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康定斯基是一个文化视野十分开阔的人,他深深地热爱俄罗斯传统民间艺术,吸纳突尼斯北非伊斯兰艺术的形式,向往远东中国、日本的精神境界。也许是学习哲学和经济学的底子,他能够把世界不同文化形态的林林总总加以归纳,结合自己的艺术感悟,提炼出“艺术中的精神”。康定斯基的艺术哲学是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最早的理论成果,他的抽象绘画也是最成体系的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最早的实践成果,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康定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