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综合 > 李白《采莲曲》:你在采莲 看采莲的人在岸上看你(组图)

李白《采莲曲》:你在采莲 看采莲的人在岸上看你(组图)

2021-06-17 17:41 文章来源:新京报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明 陈淳《采莲图》(局部)

荷花好像要开口说话

《渌水曲》

(唐)李白

渌水明秋月,南湖采白蘋。

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

渌水曲系古乐府琴曲名,太白乐府常袭用古题,以写自己所见,此辞实则《采莲》之遗意也。渌水即清澈的水,在秋夜的皓月下,更加澄明。有的版本将“秋月”改成“秋日”,秋日明净,湖水非不美也,但不及月下采蘋其境更清。渌水,秋月,南湖,白蘋,这些词语仿佛来自古老神话的碎片,想要把我们带回那个迷离恍惚的夜晚。

白蘋在古典诗歌中总是寄寓着哀愁,就像霜月与芦花,它们的白弥散着时间的忧伤,比如温庭筠的“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杜甫的“春去春来洞庭阔,白蘋愁杀白头翁”。这些清冷的事物,让人想起白头,想起岁月忽已晚的漫长等候。

“荷花娇欲语”,第三句转得突兀。本来在采蘋,底色虽有一层淡淡的忧伤,但毕竟还算平静,猛地看到荷花,遂心乱了,这荷花好像要开口说话。

太白诗中的草木经常像要说话,例如《长歌行》中的“东风动百物,草木尽欲言”,东风一吹,草木纷纷要开口说话。春天枝头探出的新芽,可不就是一句刚到嘴边的话吗?

此处的荷花,娇得几乎可以听见。它想说什么话?只有听到了荷花说的话,我们才能懂得荡舟人为什么愁杀。

很有可能太白在写这首诗时,想到了南朝柳恽的《江南曲》:“汀洲采白蘋,日落江南春。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故人何不返,春花复应晚。不道新知乐,只言行路远。”也是采白蘋,此诗更加婉曲。采蘋的女子遇见一个从洞庭湖归来的路人,他说在潇湘一带看见过你的爱人,即诗中所谓的“故人”,的确已是故人了。女子问故人为何不回来,他再不回来春花又要落了,路人说只因路程太远,但她知道其实是故人有了新欢。

借助与柳恽诗的互文,我们或可听见荷花要说的话:一句秋天的耳语,一个月亮般的声音。在太白诗里,采蘋女子遇见的信使,不是路人,而是一朵荷花。其实万物都会说话,只有在某个时刻,与之不期而契,你才听见它们。一朵花,一棵树,一张桌子,一块石头,一栋楼……你听见谁说话,你就是谁。

张大千 《采莲图》

采莲把一切都变成诗

《采莲曲二首》

(唐)王昌龄

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

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古时吴、越、楚三国采莲之风甚盛,故以“吴姬越艳楚王妃”,括尽江南采莲女子之美。她们荡着小舟,于花间水上嬉戏,打湿了衣裳。“争弄莲舟水湿衣”,依稀可闻笑语声光,一语点染,更不多言。

后二句一来一归。女子结伴采莲,其乐趣在采莲,也在来回的路上。“来时浦口花迎入”,欣喜地到来;“采罢江头月送归”,惬意地归去。花迎月送,采莲把一切都变成了诗。

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他去田里锄草,劳作一整天,但诗中对此只字不提,只写去路和归途,“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欧阳修写颍州人清明日游西湖,同样略去中间,但写来回路上是何情景。也许这些诗人并不全在使用什么表现手法,而只是出自他们本真的体验。想想小时候去赶集,去看戏,去走亲戚,无限风光别样心情正是在来回的路上。

第二首以旁观者的视角,写采莲女如花的美丽。“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人入花丛,罗裙与荷叶一色,面庞与芙蓉等同,分不清何者是花何者是人,故曰“乱入”。“闻歌始觉有人来”,直到听见歌声,才恍然觉察采莲人正划船过来。

古乐府有《碧玉歌》,歌曰:“碧玉小家女,来嫁汝南王。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因持荐君子,愿袭芙蓉裳。”歌乃南朝宋汝南王所作,碧玉是他的妾,美如荷花,出身小户人家,嫁入侯门,深得汝南王宠爱。

采莲的典故,采莲的光景,于今皆成一梦,我等后现代鳏寡孤独,早已无福消受。


责任编辑:果然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