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趣闻 > 皇家建筑中的那些“错字”(组图)

皇家建筑中的那些“错字”(组图)

2021-07-15 14:11 文章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2

“光明昌盛”与“仁德大隆”

故宫储秀宫区域的前殿为翊坤宫,翊坤宫大门内有屏门一座,上书“光明昌盛”4个大字,其中“明”字多一横、“盛”字少一点。很多网友认为这两个字写错了,并认为原因在于“避讳反清复明”。另外,故宫皇极殿、慈宁宫均有“仁德大隆”的匾额,有人认为“德”字的“心”上面少一横,也写错了。

“光明盛昌”“仁德大隆”出自西汉哲学家焦赣所撰《焦氏易林》卷第三“日月相望,光明盛昌,三圣茂功,仁德大隆”。这句话的意思主要是君主治理的国家繁荣,因而有很高的功德。皇极殿内的“仁德大隆”为慈禧书写,且与“光明盛昌”有着相似的书写风格。根据金易、沈义羚所撰《宫女谈往录》之“储秀宫与体和殿”记载,慈禧好大喜功,住在储秀宫区域时,常常把自己和乾隆的功绩类比。不难推测,“光明昌盛”这几个字很可能也是慈禧写的。

慈禧擅长书法。晚清文学家徐珂所撰《清稗类钞》之“艺术类·孝钦后善书画”章节,提及慈禧书法很好,而且喜欢写大字。美国画家凯瑟琳·卡尔所撰《禁苑黄昏——一个美国女画师眼中的西太后》第十五章“皇太后的文学趣味与才能”中,写到了“太后赐给臣下最珍贵的礼物之一,也是被臣下视为珍宝的,是她亲自写在卷轴上的单个大字。”“她的字是有名的,据说跟中国最好的书法家不相上下。”

“明”字多一横,属于我国古代的异体字。异体字与正体字有着相同的含义,但偏旁或笔画不相同。南京明孝陵、成都武侯祠石碑及王献之的小楷书法《洛神赋》,其中的“明”字都多一横。另元代书法家赵孟頫的《玄妙观重修三门记》、唐代书法家柳公权的《玄秘塔》中的“明”字均用“目”代替“日”。

东汉文字学家许慎所撰《说文解字》之卷七上载有“明,照也,从月,从囧”,意即“明”由“囧”与“月”组成。“朙”在汉字隶变后,变成“眀”。类似的,“盛”字异体书写风格在清代以前已出现,如北魏神龟二年(519年)贾使君碑刻写的“盛”同样少一点,而唐代书法家李邕书写《云麾将军碑》中的“盛”字,其上部的点号巧妙地与横线融为一体。

此外,“德”字少一横,亦属于古代书法家的异体字书写风格。如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书写的《圣教序》、柳公权书写的《玄秘塔》、北宋书法家米芾书写的《离骚经》,其中的“德”字均没有一横。这样看来,慈禧书写的“明”“盛”“德”等异体字,并非错字,而是其书写风格的体现。

避暑山庄的御笔“差错”

位于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前身是热河行宫,为清代皇家园林。康熙于十六年(1677年)在热河巡查时,发现这里的气候条件不仅适合避暑,而且有利于让蒙古四十八旗王公有机会觐见皇帝,因而下令建造一座行宫。到康熙五十年(1711年)时,这座行宫已初具规模。随后,康熙题写“避暑山庄”匾额,命人将其悬挂在正宫内午门中门上方。“避暑山庄”四个大字笔法浑厚,遒劲有力,可谓书法中的精品。其中“避”的“辛”字多了一横,有人戏称这个“避”字为“天下第一错字”,因为这是康熙的御笔;还有人认为这个“避”字是康熙故意写错的,是为了避讳“逃避”之意。

笔者认为多了一横的“避”字并非康熙写错,而是属于康熙的书法风格。我国古代楷体书法的“避”字,其中“辛”字多一横这种现象并不少见。如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书写的《有唐茅山玄靖先生广陵李君碑铭并序》、唐代书法家欧阳询书写的《九成宫醴泉铭碑》、明代书法家董其昌书写的《东方朔画像碑赞卷》等,其中的“避”字都多了一横,与康熙写法一致。

康熙自幼学习书法,是个大书法家。据《圣祖仁皇帝圣训》卷五记载,康熙于四十三年(1704年)七月十七日,召集翰林、大学士等官员说:“朕自幼好临池,每日写千余字,从无间断。凡古名人之墨迹、石刻无不细心临摹,积今三十余年,实亦性之所好。即朕清字亦素敏速,从无错误。”由上可知,康熙酷爱书法,长期临摹书法大家笔法,使得自己的书法达到了“写得又快又好,从没有错字”的水平。因此“避”字多一横,并非康熙故意写错,而是属于书法界的“添笔”,是异体字的一种。

明清皇家建筑中“门”字被写“错”,属于避讳行为,是古代生产力水平较低条件下的一种唯心观点表现形式。对于今天的公众而言,这是解读紫禁城防火历史文化的宝贵实物资料。而对于“明”“盛”“德”“避”等“错字”而言,其“添笔”或“缺笔”是我国古代汉字异体字的表达方式,异体字的巧妙选用,是书写者内心情感和审美价值的反映,更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魅力的体现。


责任编辑:苒若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