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学术 > 为什么漫画常常使我们“似懂非懂”?(组图)

为什么漫画常常使我们“似懂非懂”?(组图)

2021-08-17 15:10 文章来源:美术报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夏尔·菲利庞  四只梨子(讽刺路易·飞利浦的漫画) 1833年

夏尔·菲利庞  四只梨子(讽刺路易·飞利浦的漫画) 1833年

如此看来,在西方人眼里夸张是“漫画”的最初属性,他们把夸张类的绘画统归于漫画。以致早期的漫画家常描绘残疾人,并常用“你不能将他们画成漫画,因为他们是漫画的起点”这样不道德的言语嘲讽天生畸形的人。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漫画因夸张而变形,因变形而使被描绘的对象“非常态”,从而产生滑稽感,进而引申为讽刺。因此,这种与生俱来的“讽刺”特点,在其漫长的实践中就成为了它的一个重要属性,并在我们的观念中根深蒂固。西方的学者从词源学上也是这样认为的,“……漫画一词的最初形态caricatura(变形图画)所表示的确切意思,便是漫画作者出于讽刺的目的,对一件在他看来不应该存在的事物作夸张的描写。”但福克斯却不同意这个观点,他说:“漫画本身并不具有倾向性。……漫画的概念本身,同把这一艺术形式用于讽刺的目的并无必然联系,对它的效果起决定作用的,仅仅是创作的题材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换言之,人们运用漫画这种形式,即可以对一件‘不应该存在的事物’进行毁灭性的讽刺和嘲笑,也可以达到相反的目的:表现并歌颂伟大、崇高和不朽。”这说明漫画具有两个极端的可能性,即可讽刺也可歌颂,这应该是漫画的客观属性,是画家的立场导致了漫画作品的倾向性。

但漫画的变形与夸张所具有的天然讽刺属性,在歌颂漫画的运用中是有局限性的,绝没有在讽刺漫画中运用得那样自由。纵观中外漫画发展史,它在人们的意识里首先是讽刺而不是歌颂。

责任编辑:果然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