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综合 > 安藤忠雄:竣工后 建筑就有了生命(图)

安藤忠雄:竣工后 建筑就有了生命(图)

2021-11-12 11:15 文章来源:北京青年报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安藤忠雄:竣工后 建筑就有了生命

1

“安藤忠雄世界巡回展中国北京站·青春”海报   文筑国际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最出名的应该是它那面彩色玻璃墙,没有光的时候平平无奇,可是当阳光照射在上面的时候,整个美术馆大厅无论是地板还是墙面,都会幻化出彩虹的色彩。这里,正在举办以“安藤忠雄:青春”为名的大型展览,“光”一直是建筑大师安藤忠雄最看重的元素,我想他选择这个展馆应该不是偶然。

“打造只有在这个地方 才能呈现的空间”

在展览入口的地方,一个大型青苹果装置十分吸睛,增加了美术馆颜值的同时,还诠释了本次展览的主题——“青春”。在安藤忠雄看来,青春不是某一段人生,而是一个人内心的状态。只要认为凡事皆有可能,失败了就从头再来,80岁高龄的他依然可以永葆青春。

展览按照1:1比例复刻了安藤建筑三大经典精神空间,被誉为“安藤堂三部曲”中的“光之教堂”“水之教堂”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冥想空间”。其中“光之教堂”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冥想空间”十分巧妙地利用了美术馆原本十分优越的空间和采光。据说安藤忠雄根据美术馆的特点,亲自设计了本次大展。虽然是为期三个月的临时展览,安藤忠雄依然坚持实践他的设计理念:“打造只有在这个地方才能呈现的空间。”值得一提的,观众在走进“光之教堂”感受那个著名的会发光的十字架后,还可以绕道到十字架的背面。午后时分,阳光穿透美术馆的彩色玻璃将“彩虹”投射在十字架的墙面上,成就了一个世界上唯一的彩色的“光之教堂”。

当然更重要的是,还展出了安藤忠雄大量的建筑模型、设计手稿、影片、照片和旅行速写,让观众全面立体地了解这位“武士建筑师”50年来不断挑战自我的职业生涯。展览分为“空间的原型”“城市的挑战”“景观的创造”和“与历史对话”四个部分。“空间的原型”展出了安藤忠雄从1969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职业生涯前半段的作品,观众从中可以找寻他一以贯之的建筑思想。在“城市的挑战”中,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安藤忠雄参与的项目规模逐渐增多,也更为多元化、公共性,其中还有他在中国各城市展开的诸多项目。“景观的创造”讲述了安藤忠雄在谨慎揣测景观内涵后,利用独创的建筑手法突出其特性,并赋予场所新的价值,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长达30年的直岛项目。在“与历史对话”中,安藤忠雄致敬古建筑中的时间、保护古建的同时,在内部构建出全新的现代空间,让新和旧碰撞出火花。

美中不足的是,这四个展览的主体部分基本都以简介、手稿、模型和小视频的形式呈现,对于非专业观众而言,观展就成了一个个建筑作品的重复,看多了未免有些乏味。如果穿插一些关于安藤忠雄的旧照、影像和名言,也许会让观众的心离大师更近一些。

“我的人生充满失败,失败了就从头再来”

安藤忠雄的一生充满传奇,1941年出生在日本大阪,2岁开始和祖母一起生活。安藤忠雄高中毕业后想去学建筑,可是没钱上大学,分数也不够,于是当了两年职业拳击手,成绩还不错,他作为运动员的活力一直延续到了今天。后来安藤忠雄决定自学建筑,开始参加一些夜大和函授课程,并阅读了大量的建筑书籍。书读不懂的时候,他就去外面采风,足迹遍布京都和奈良。在这个过程中,建筑一点点扎根到他的心里。

1964年,安藤忠雄坐上了穿越西伯利亚的列车,开始勇闯欧洲。当时他不会说英语,没钱也没知识,有的只有体力。安藤忠雄每天徒步十几个小时,行走的途中思考,看完建筑后思考,还画了很多速写。一个建筑系的朋友对他说,一定要去罗马的万神庙看看。安藤忠雄第一次踏进万神庙的时候,刚好遇到做弥撒的人在唱颂歌,他看到从屋顶圆洞洒下来的阳光,觉得这是一座光之建筑。进入建筑内部,就能看到光线带来的冲击,光线像汹涌的洪水一样,带有暴力性。安藤忠雄说:“对光线的追求就足以成就一座建筑。”我们虽然没机会去看万神庙,但是展览中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冥想空间”也能让人感受来自屋顶的光带来的生命力,和万神庙有异曲同工之处。

1968年,安藤忠雄回到大阪开设了他自己的设计工作室。受日本传统文化的影响,安藤忠雄的作品设计简洁,关注使用者的内心感受而不是建筑的外观。为了践行简洁的概念,他的作品多采用混凝土为原材料,试图营造出干净和轻盈的感觉。除了对自然光线的创造性应用,安藤忠雄还关注自然和建筑的联系。他希望人们能通过建筑感受到自然的美,而不是用建筑去破坏大自然。1995年,安藤忠雄由于在建筑领域的极高造诣,获得了普利兹克奖。他将10万美元奖金全部捐献给了1995年神户大地震中的孤儿。

“竣工后,建筑就有了生命,会一直存在下去”

“住吉的长屋”(1975-1976)是安藤忠雄早期的成名作,外观质朴,里面却别有洞天。这是一座位于大阪平民区的三栋长屋,安藤忠雄接手了中间一栋的改建工作。原本是日本老百姓最普通的房子,土地和建筑面积都十分狭小,让人喘不过气来。安藤忠雄十分大胆地想在这个狭小的空间里创作一个广阔的宇宙,将它改建成一个带有天井的建筑,天井的部分可以看到天空。雨天的时候,临窗吃饭可以看到雨帘,天晴的时候,阳光会射进客厅和厨房,这样主人每天都能和自然实现不间断的交流。起初这样反传统的设计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建成后也好似和周围的建筑格格不入。可就是由于设计的创新性和实用性,在1979年,“住吉的长屋”获得了日本建筑学会年度大奖,同时也成为了安藤忠雄建筑设计的原点。

“光之教堂”(1987-1989)可谓是安藤忠雄享誉世界的设计之一。其实看过展览中1:1还原的版本才知道,原来这座教堂非常迷你,长18米,宽6米,可能是我遇到过最小的教堂。当时在面积小、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安藤忠雄绞尽脑汁,排除了一切传统意义上的装饰物,将一面墙直接做成镂空的十字架。信徒们坐在教堂的椅子上,看到阳光从十字架射进屋里,就好像十字架自己会发光一样。这样不仅创造了教堂丰盛的空间感,还制造了很强烈的神圣感。

直岛系列项目将安藤忠雄重视建筑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发挥到了极致。直岛原本是濑户内海上一个不知名的小岛,古时候是采石、采砂的地方,所以一直光秃秃的,并不十分美好。1988年,日本福武财团理事长福武总一郎说想把直岛改造成文化之岛,开始安藤忠雄觉得不可思议,后来他渐渐被福武先生说服。从种树开始,他们启动了将直岛变成“充满自然美的艺术岛”的振兴计划。

直岛现代美术馆(1988-1992)是安藤忠雄在直岛上的首个项目。安藤忠雄觉得这个美术馆最好大部分建在地下,这样就不会破坏小岛的风景。看不到建筑的外形最好,而最重要的是建筑内部的空间。建筑和自然,内外浑然一体,而进入了建筑以后,建筑和庭院也是融为一体的。安藤忠雄给这个地下美术馆的地面铺上了一层细小的大理石砖,用灰色的水泥刷墙。美术馆没有灯,人们通过屋顶透过来的阳光观赏莫奈的作品,所以日落以后就闭馆。安藤忠雄还给美术馆附带的酒店设计了天井,人们可以通过这个天井看到天空和大海。安藤忠雄说:“让人感受到生命感了,说明我的建筑就有了生命。”

秉承了相似的建筑理念,在过去的30年间,安藤忠雄在直岛上陆续完成了7座建筑作品,此外还有2座建筑正在推进之中。安藤忠雄一直相信建筑师拥有改变社会的能力,就这样,通过自己的建筑,将这座无名的小岛逐渐培育成了自带流量的世界艺术圣地。

在安藤忠雄的作品中,还有十分独特的一大类,那就是他以古建筑重建为主题的诸多项目。安藤忠雄尊重历史,强调自身的存在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一部分。然而,在老建筑内部建造新建筑所需要的精力远远大于建造一个全新的建筑。在寻找新旧并存方法的时候,还要面临很多不熟悉的材料和技术,威尼斯的海关大楼(2006-2009)就是这样的一个代表。这座15世纪的建筑就在著名的圣马可广场前,看上去就像漂浮在水面一样。委托方要将这座充满年代感的建筑改建成美术馆。

安藤忠雄在不破坏古建的前提下,仅在中心插入了一个由清水混凝土墙壁围成的空间。这样就需要在陆地制作混凝土,然后再通过船运过去。混凝土要在两个小时的运输过程中保持均匀性,并维持适当的浓度出料到平台上,然后在凝固之前浇筑。除此之外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在不拆除古建房顶的情况下修建新的墙壁,这就必须让巨大的铸模穿越现有的木桁架。在整个修建过程中,安藤忠雄连一块旧时的砖都不想损伤。之后来参观的人,借着自上方倾泻而下的阳光,都钟情于寻找着新与旧的分界线。

安藤忠雄曾经说:“竣工后,建筑就有了生命,会一直存在下去,我们必须一直关注它们,并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追逐自己的理想。”

如今安藤忠雄已是一位耄耋之年的老人,虽然一直保持高产并充满活力,其实他在多年前就被确诊了胰脏癌,摘除了胰脏和脾脏。患病后,他感叹道:“我觉得既然人生只有一次,就要做自己打心底觉得有趣的事情;只要我还想继续,我就会继续迎接新的挑战,虽死犹荣。”


责任编辑:果然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