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鸦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的美国,随后凭借其形式的不断创新和特有的社会吸引力,逐渐演变成一种艺术行为,迅速扩展至世界各地。从最初涂鸦者的表达自我,到现今成为一项塑造城市形象的艺术行为,涂鸦构建了一个以特殊方式展示城市特色的视觉艺术体系。近年来,印度德里的城市管理者站在改善城市面貌、展示多元文化和拉动旅游业发展的角度,在推广涂鸦艺术方面做了许多有益实践,逐步探索出发展涂鸦艺术的“最大公约数”。
涂鸦在德里扮演的角色不只是单纯的街头艺术,而是广泛参与到城市改建计划,显示出自身的实用价值。2019年,位于德里中心的卡纳市场和麦赫察得市场由涂鸦艺术家参与改造完成。艺术家用充满创意的涂鸦重塑斑驳的墙体,将曾经人群熙攘、环境破败的老旧市场变成了艺术街区,让老旧街区焕然一新。
印度旅行协会主席拉贾·赛哈格尔表示,以往外国游客在参观德里时首选景点往往是胡马雍陵、古特伯高塔、红堡等地标性建筑,而现在洛迪艺术区、卡纳市场等景点因为密集的街头涂鸦受到追捧。多位旅游经营者也表示,作为潮流,涂鸦文化在人们眼里仍是新奇的,很多人专门前来观赏乐趣横生的街头涂鸦。德里山卡尔市场是一个老旧纺织品交易集散地,在附近新兴购物区崛起后曾奄奄一息。涂鸦艺术家将这个濒临消失的传统市场重新带回大众视野。策划者、街头艺术家尤格士·塞尼表示,年轻人是涂鸦艺术的主要目标群体,因此这里的涂鸦多使用鲜明多变的色彩,并且融入音乐、美食、舞蹈等主题元素。改造完成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被吸引到这里,文化短途游的组织者在该地区推出步行导览,宝莱坞片商也将此作为电影取景地。游客表示,街头涂鸦不仅丰富了印度的城市文化,也彰显出城市文化的多样性。
文旅结合的改造,既使陷入困顿的原住民和商家增收,又增加了其保护环境的积极性,形成良性循环。
随着艺术家对涂鸦形式和寓意的追求以及涂鸦工具的正规化,涂鸦文化开始获得普通民众的关注与尊重。
一些涂鸦者想要展现更多想法,让涂鸦更和谐地融入城市。他们开始寻找全新的表达方式,街头涂鸦逐渐和社会议题、热点话题相结合。在德里尼赫鲁大学校园的墙壁上,有不少政治涂鸦和海报,画面冲击力强,讽刺时政尖刻辛辣,既是校园自由思想的反映,也为人们提供了观察印度校园政治生活和青年人精神世界的独特视角。由一群麻省理工大学印度毕业生创立的创意实验室通过在汽车、烟囱等污染物排放口安装特殊装置,把本来要排放到大气中的污染物收集起来,在实验室转化成安全、高质量的防水墨水项目。在该实验室的号召下,众多涂鸦艺术家加入使用体验计划,用艺术表达环保诉求,呼吁人们关注空气污染问题,引起社会各界共鸣。
涂鸦艺术是开启不同文化对话的钥匙。
作为非营利组织,位于德里的“街头艺术组织”将涂鸦、装置等街头艺术带到印度各地。同时,还邀请西班牙、法国、日本、美国等国的艺术家与印度艺术家一起创作。2014年以来,“街头艺术组织”为印度带来多个项目,如德里洛迪艺术区涂鸦、海德拉巴马卡塔艺术项目等,将艺术从美术馆、画廊搬到街头,通过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为印度民众带来全新体验。
如今,德里市民已将涂鸦视为艺术表达和文创元素,对涂鸦的态度也愈发认可。涂鸦所代表的底层艺术及其在发展过程中的相对适应性和灵活性也反映出印度当前社会中大众艺术与精英艺术相互糅合的过程。目前,涂鸦已高度融于德里的城市形象、旅游产业和公众艺术中。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涂鸦在世界各地也日渐增多,为城市空间和市民生活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内容,应注重引导,使其成为城市文化点、旅游微景观。在内容形式上,要考虑城市特点,多创作传递社会正能量的作品;在空间分布上,要考虑合理的涂鸦地点,避免侵犯他人权益等违规行为;在参与主体上,尽可能邀请国内外知名创作者,寻找能与公众产生互动的艺术题材和表现形式;在涂鸦与环境关系上,要尽量考虑与环境的协调统一,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