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精简课程及授课方式
1.删繁就简,专注写字
潘伯鹰先生在其著作《中国书法简论》的序言中说,“写字的事,是一种需要实践的事。字是由写而进步的;书是由读而进步的。所以写字和读书它本身两个字,便已将秘诀明告我们了,也不需要再谈了。字不是谈而进步的。与其看一本书法入门,不如拿起毛笔写一张古法帖”[iv]。
有效地学习都是在专注沉静的氛围中进行的。无论是心智的成长还是技艺的增进,都需要持续专注地反复练习。大道至简,五花八门的学习方式,线上线下多样的学习渠道虽然亦有些可取之处,但其弊端也很明显。学习书法,最重要的就是有一个好的指导老师,之后持续稳定地练习取得进益。
2.兼习书论,注重感悟融合
在学习的过程中,切实进行实践练习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学习书论。古人论书法,大都是从切身的创作经验而来的,如孙过庭、苏轼、米芾等,他们都有很优秀的书法作品传世。去了解一种书体的最好方式就是去书写和创作,只有带着自身的书写经验,才能领略到先贤言论中的真意。书写实践与阅读书论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在书写和阅读中,对书法的理解加深,更加接近先贤的境界。比如,蔡邕《笔论》中所言:“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v],这是一种沉静的书写状态。我们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都可以领悟到书写前应当调整好状态,但从书论的相关论述中,可以更明确地理解。好的书法作品都透露着一种沉静专注气息,就是来自于此。我们如今教学生写字,不仅要教会学生基本常识,基本的写法,也要注重培养学生随意所适、如对至尊的书写状态,这才是书写的精神内核。那么书写中的这份沉静,也是可以运用到生活中其他方面的。
孙过庭在《书谱》中有一段很准确的概括,“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章务检而便,草贵流而畅”[vi],是对不同书体审美特点的高度概括,更有助于对不同书体的理性把握。“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vii],对于书法的形体,富于形象上的联想才能写得更为传神。而书论中,古人所写的对于书法形体的心得体会,都是一些很好的参考。
3.简化课堂,提高练习效率
在书法课的进行中,是内容重于形式的。古代文人学习书法与现代人不同,书法本就是古代文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从发蒙开始就接触书法。书法的审美功能和实用功能在古人的生活中是不可分割的。书法不仅是作为实用的工具,同时也包含着审美的价值,是文人士大夫修身养性,寄托情怀进行艺术创作的载体。
沙孟海认为,“作为一个书法家,一方面要了解文字的结构和书体源流,借鉴名迹,熔铸古今,推陈出新,自成风貌;另一方面还得转益多师,要有字外功夫,加强诸如文学、文字学、史学、哲学等的学习,更要有崇高的人格修养”[viii]。
书法的内涵十分丰富,书法家应该具备多方面的综合素养。但目前高校书法课程的开设,鉴于课时少的客观原因,故应当在课堂上专注书法的范畴,不宜过度地发挥拓展,要使学生可以在有限的书法课堂中更好地练习书法技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高校书法课堂要提高练习效率除了专注习字的氛围以外,专业的书法教室也是十分必要的,此外高校图书馆中,必要的字帖、书论资料也都应该尽量完善。
传统书法教育有着宝贵的价值,包含着古代文人的精神向往和审美追求,传承书法文化和书法技艺,保持文脉绵延不断,是非常必要的。然而具体的方法,还是要切实地去践行它,唯有如此,才能逐渐对书法有一个清楚的认识。高校书法课的普及也许在开始会面临许多问题,但唯有在实行中才能不断地发现问题,之后进行反复地教研和改进。另外,学生学习书法的过程也是一个反复练习,渐渐进益的过程。“为道日损,为学日益”,技进乎道,一种技巧练习得纯熟了,自然能出神入化。学习书法的道路,依然是必须从潜心临习古帖入手,在临帖中,有所感悟,感悟之中有所进益,心摹手追,书艺的提高自然便在情理之中了!
[i] 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ii] (清)刘熙载撰.艺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170.
[iii] 金毓黼著.静晤室日记[M].辽沈书社.1993:第一册(民国九年七月三日):66-67
[iv] 潘伯鹰著.中国书法简论[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1.
[v] 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点校.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5-6.
[vi] 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点校.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126.
[vii] 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点校.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6.
[viii] 沙孟海著.沙孟海论书文集[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7: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