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牡丹花开见真我
“初试一朵两朵,渐看十田五田”。
李新国老师受长安画派影响很大,“一手伸向生活,一手伸向传统”,临摹与写生并重,广泛借鉴古代艺术家和师长们工笔画牡丹的手法,意在融会贯通。美院毕业后,有了废纸三千的底子和充盈心头的诗情画意,堪称壮举的工笔牡丹之旅开始了。
1989年,第一幅百米牡丹长卷。对景写生,以地为席,六尺八尺宣纸在花丛空地里根本铺展不开,边画边卷,边画边移,挥汗如雨是他写生的常态。这次创作,动用了他几年来积累的全部牡丹写生资料。工笔画难,画大画儿尤其是百米长卷更难。造型、构图、敷彩,反复打磨修改,非常耗时,花了整整三年时间。“当时画牡丹,心里就想把牡丹画得非同一般”。1992年,他带着他的心血“巨作”,坐了15个小时的火车来到西安美院。巨幅展开,老师初看很惊喜,哎呀新国,你的苦干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啊!正高兴呢,却又听老师责问道,你这画的是什么呀?牡丹画得很好,可我怎么感觉像动物园呢?原来,为了象征花开吉祥、和平富贵,他在牡丹旁边加了不少动物,牡丹和鸡,牡丹和鸽子……“动物园”三个字一针见血,羞得他匆匆收起长卷就回家了。
画面太直白太热闹了,追求大而全,破坏了意境。继续写生,搜集资料,不怕失败的李新国老师重振旗鼓,投入到了第二个创作中。春去春回,花两年半时间完成了第二幅百米工笔牡丹长卷。这一次,他去掉了动物,牡丹形象更加丰富,九大色系,十大花型,十二个品种,细腻传神。或花傍山石,或临泽照影,百花吐艳,满目春晖。他信心十足地来到了母校西安美院。“系主任召集老师来给我提意见,开始都说不错不错,从头看到尾后,老师就不高兴了:你这画的是个啥嘛!怎么是波浪式构图?”“波浪式构图”缺陷,一下子击垮了他的自信:挑战,又失败了!
回家后他心头郁闷,来到村西的倒流河畔,一个人发疯似的又哭又叫。算了,不画了,还是到乡中学当美术老师去吧!其实关于创作的思索大脑从未停止过。有一天在校长办公室,墙上的中国地图让他灵感乍现:哎,构图、色变,可以借鉴每个省份不同的地图啊!顿悟给他的第三次百米创作点燃了巨大激情。
“太阳下的牡丹,风天的牡丹,雨天的牡丹,都不一样。牡丹在想啥?你得带着感情去感受她。我年年都对牡丹写生,是把牡丹当成知音来看的。到洛阳到菏泽,是见至交好友、红粉知己去了——思念、想见、期待。”花前月下,他与牡丹一次次“约会”,像面对一个红颜知己那样,揣测牡丹的“心事”,去定格牡丹的形象。这次构思巧妙,一个省份一幅牡丹图,从南到北,色彩由暖到冷,逐次渐变。他预感此次创作要有所收获,全心投入、分秒必争,画了看,看了画,夜以继日,眼里心里只有画画一件事。李新国老师有这样一个创作习惯:触动心弦的时候,激情澎湃,不吃不喝不睡,连续工作,仿佛不知疲倦。终于有一天体力不支,画着画着,汗水滴落,右手就突然动不了了。笔掉了,人也在画案前倒了下去。 那天幸亏贤惠的妻子就在外面,迅速赶过来给他服了几粒速效救心丸,这才慢慢缓了过来。病后稍加休息,不顾家人劝阻,他又站在了画案前。
他的姿态依然是“挑战”。
“挑战”一是挑战自己,二是挑战世人认为画牡丹易落俗套的认知。挑战的法宝是“创新”:“我的老师陈忠志说,‘创新易失败,远胜模仿成功。’我要画跟别人不一样的牡丹,就得把我对牡丹的情感画出来。”
而要想表现自己的东西,那就不能被传统的技法给框死了,得根据需要随机应变,为达到效果不拘一格。
作家罗曼·罗兰曾说:人生有如一股奔流,没有暗礁,激不起美丽的浪花。前两次的创作失败,给了他打击和教训,也给了他宝贵的经验和反思。这次创作,观念更新,技法创新,整个状态神完气足,每走一笔,他都感觉牡丹在生长在舒展,牡丹在说话。“我把牡丹当成一个人来画,边画边交流。我常常感觉,牡丹就是我,我就是牡丹。这多有意思啊。”
老枝用墨华滋多变,新枝敷色清嫩鲜活。花色厚重渐变淡雅,花朵虚实相生,微妙传神,以春色无边的深远之境,让人惊艳留恋——他笔下的牡丹,脱俗、高贵,清新,自家面貌特色明显。
“莫把丹青等闲看,无声诗里颂千秋”,1999年,让人叹为观止的第三幅百米牡丹长卷终于完成,李新国老师带着这幅《国花颂》走进了中央电视台“国色天香画牡丹”节目,接受了主持人赵忠祥对他的创作访谈。千姿百态、大体量的牡丹形象支撑起史诗般宏大的百米画卷;细腻精到的笔触,沉郁磅礴的气势,寸寸锦绣,透着花王牡丹令人沉醉的芳菲。《河南日报》也以《喋血丹青》为题作了长篇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2001 年,应奥地利奥中友好协会邀请,李新国老师踏出国门赴欧洲进行艺术交流。
就像牡丹“花开时节动京城”那样,牡丹画家李新国也名动天下,出名了。
是的,牡丹花开。
“严霜烈日皆经过,次第春风到草庐”,他的牡丹,终于开了。
至此,一笔一划勾勒,三矾九染敷色,李新国老师整整画了10年工笔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