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读懂中国历史,要读懂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对其中名物的研究,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坎。
与人类生存发展相关的各种名物可以万千计。即使当世人也未必能够说清楚我们身边日常所接触的每件物品,其源流、状貌、生成过程和功能作用,都含有大量的专门知识。更何况时越几千年,地跨数万里。加之各种名物种类繁多,内容庞杂,大到宫殿城池,小到一针一线,有些宏观到国家社会,有些则细碎到不被常人注意。但要把它考证清楚,没有广博的知识、深厚的功力和丰富的阅历见闻,则无以胜任。因此,历代名物学家无一不是文史大家和学界泰斗。
华夫(张述曾)先生集众人之力,历三年寒暑,编成了《中国古代名物大典》,于1993年出版问世,皇皇八百万字巨著,可谓嘉惠学林,功垂后世。王玉哲先生著有《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开启了一个新的学术方向。孙机先生出版的同名著作,是在他早先《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的基础上增订完成的,内容之宏博,功力之深厚,堪称古代名物研究的经典。但是,任何一种名家名著,都不能苛求其解决我们所期望的一切问题,很多领域很多问题,还需要继续研究。王子今教授的《秦汉名物丛考》就是从特定的角度,选择一些常人比较陌生而冷僻的秦汉名物进行系列考证,从内容和形式上都展示出许多新特点和新贡献。
《秦汉名物丛考》王子今 新星出版社
全书近三十万字的著述,没有分章分节,而是以“丛考”的形式出现。四十八组丛考,既可单独成篇,又可浑然成一。每一组内,连类而及,把相关的一系列名物尽量包括进来。比如对“酱”的考证,先根据文献的记载指出,秦汉时期的“酱”,是一种用食盐腌制的肉酱。尔后对与此有关的鱼酱、蟹酱、鱼子酱以及民间食用的豆麦之酱逐一进行考证,指出桓谭《新论》中的“鄙人得鯅酱而美”的“鯅酱”,很可能是一种鱼酱。《礼记·内则》中的“卵酱”,当是一种鱼子酱。然而,这些鱼肉之酱在秦汉社会可能只局限于富有阶层的消费,而下层民众食用的酱更多的还是用蔬果豆麦制成。书中考证了芥酱、芍药之酱、枸酱、榆荚酱、豆酱之类广大社会民众日常作为调味品的食用之酱。考证名物的同时,还指出江陵凤凰山一六七号汉墓出土木简上的“酱杞一枚”可能为“酱栀一枚”。江陵凤凰山八号汉墓出土竹简上的“肉酱一伤”,可能为“肉酱一觞”,都应是盛装器,对简牍释读上的疑难字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书中考证研究的对象大多是近几十年来考古发现的出土文物、建筑遗迹、秦汉简牍、摩崖石刻上出现的颇有争议或尚未解决的名物术语。比如饮食类中的十一组(酱;豉;盐菜、酱菜;酒、醪;清酒;醇酒、白酒;善酒、美酒、厚酒、浓酒;膏饼;豆、黄豆、大豆;枣、棘;乳、马湩、挏马酒)大多出自汉简之中;军装服饰类中的四组(行縢;偪胫;赤帻;马甲)出自汉简的记载和汉墓的兵俑……对上述各类名物的解释,有些是子今教授的首发;有些则是过去已有解释但不确切或不正确,子今对其进行了纠正;还有的是在过去研究的基础上把认识推进了一步;有些则是提出了意见或假说,需要出土资料的证实。比如对“酱”“豉”在西北军队中的配给制度,酒类在军队中引起斗殴事件,汉简中记载的“马禖祝”礼俗,对“三颂”中若干名物的解释等都是子今的首发。关于秦始皇陵地宫所谓点燃的“人鱼膏”究属何物?按照子今的倾向,应该是鲸鱼油,但他并没有下断语,而是明言“秦始皇陵‘人鱼膏’之谜的彻底解开,地宫照明用燃料品质的最终认定,应当有待于依据考古工作收获的确切判断”。这就是上面所说的,提出一种科学假说,有待证明。其学术价值也是不言而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