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综合 > 名重江南一画师 ——忆先伯父种青公(组图)

名重江南一画师 ——忆先伯父种青公(组图)

2023-03-09 13:42 文章来源:人民美术网  作者:赵熙文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cr1l89kz7hpyfpkgfi.jpg

《藤雪楼诗画合册》

(赵 润(1868—1934年)今湖北省武汉市东西湖区三店东赵塆人,字种青,一字半跛,以字行,号跛道人,别号无霜点鬓生,室名藤雪楼。有《藤雪楼诗画合册》行世。)

大约十年前,一次逛书摊,到了汉口交通路古籍门市部,偶尔见到书架上陈列着几本俞剑华教授编的《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第1版),厚厚的16开本,黑色漆布面,烫金字,装帧较为精雅。这引起了我的好奇心:“二伯的名字辞典里有没有?”于是我顺手拿过一本,翻开索引,按笔画找到“赵”字,再逐个名字往下看,欣然在1293页“赵种青”条下见有这样一段文字:“赵种青(现代)字半跛,湖北汉阳人。花卉虫草,以徐渭、朱耷(八大山人)笔法书之,印行《藤雪楼画册》。晚年作画吟咏自娱。抗战前逝世,年六十余。《工余谈艺》。”

《工余谈艺》显然是该辞典收录和编写这一条资料的根据。这是怎样的一本书,作者为何人,都不得而知。

cr1lyz5nv2btnunrqs.png

赵润(种青) 国画花鸟四条屏

cr1lpr6ehfmp8vlfs6.jpg

赵润(种青) 国画人物四条屏

伯父,我从未见到过,因为在这个家族同辈中我出生得最晚。但对他,我从小就十分景仰,这种崇敬心情是从欣赏他的诗和画而逐渐培养起来的。

在我的记忆中,他大凡作画必有题诗,偶尔也有题句,从未见过只记年月和落名款的。他的题画诗可说是达到了诗发画微、画启诗兴的效果。当年,我的一位堂伯七十寿辰,他作为堂弟,画了一幅蟠桃中堂,从上海寄回为贺。画面上一株古桃树粗干微微斜出,干、枝以较浓墨勾勒,淡墨点擦横皴、浅绿色渲染,枝头碧桃丰硕,累累满树。由于设色浓淡恰到好处,枝、果显得非常鲜活。画幅右上角题一首七言绝句:“又经卅载未还乡,阿弟于今鬓更苍。记得跛翁才七岁,亲看邱嫂作羹汤。”这画没有表明为寿几何,这诗也没有一字言“寿”,而画和诗配合起来,则大嫂的寿高就不言而喻了。这题画诗可说是写得含蕴而又切题,亲情、乡情同渠一并流出。

cr1lsf0x7v7c6lwxcn.jpg

赵润(种青)国画花鸟 

伯父敷色如此明丽的画我见得不多,仅有三幅。其一是上述的寿桃。其二为一帧《雨后枇杷》。这幅画构图颇见匠心,一枝自画幅右上角向下斜出过半,枝头绿叶苍翠,几颗黄果,特别丰腴,而渐近干处(自然“干”是意到之笔)断显得黄、绿杂间,略加果、叶,然却给人以果繁叶茂的感觉。近处特写的翠绿叶片、金黄枇杷上,还看得出雨珠晶莹。画幅左下角题:“半跛写儿时家园所见。”这“儿时”两字倒值得玩味,是老来童趣未泯,写儿时那种想吃枇杷而又怕受大人体罚没有吃到的嘴馋滋味?是对童年的留意?是藉儿时所见故园的花木而表达对故乡的怀念?总之不论这些臆断是否吻合画家的初衷,而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画家的笔触是触到了自己心灵中的某一块。其三是一横批牡丹,两朵并枝盛开的牡丹被绿叶托捧着,更显得红艳照人,花瓣用浅红破深红,造成层次分明,给人一种勃勃生机之感。画幅右上角题了一句“花韵午晴初”。右下角落款为“半跛写于双十节”。不记得是我忘了它的记年,还是他根本就没有记年。不过还是可以推测出他是为纪念辛亥革命多少周年而作的。此外,所见到的多为设色淡雅、造型质朴的作品,我想这些才是他的代表作。从他的这类作品风格来看,伯父属于写意派画家,正如《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中所说,作画“以徐渭、朱耷笔法书之”。试以《藤雪楼画册》中几幅画为例作点说明。

首先要说明的是上述那三幅重彩画都没有被收入该画册中。面册是伯父生前刊行的,想来画册中的作品都为他自选的代表作。

就记忆所及,画册中第一幅画是几棵小白菜自然歪斜攒聚在一起,淡绿叶,浅墨茎。它们只占画幅中心的一小块,左右两边都留白。画幅左边一行行书直书下来:士夫喜食肉,此味几人知?

观其画,读其落款,让人产生一种感受:日常生活中如此平凡的形象在他的笔端,竟变成了如此不平凡的艺术。

cr1lv838bixpipeii4.jpg

赵润(种青)国画花鸟 

画册中间有一幅《秋蝉》,画面布局也打破了四平八稳的陈套。画幅左上角随意画了几片稀疏的扁豆叶,一条长藤下垂过半,藤上嫩叶,小花寥寥,藤干上挂一蝉噪秋,画幅右边留白三分之二,切边题了这首诗:“亦喜秋弄声,非作不平鸣。只缘性高洁,苦吟过一生。”

《白鹭蓼花图》的布局又属另外一格。画面占满了画幅的下半头,上半头全留白。画的是滩边开满了蓼花,一只白鹭在花旁,蜷缩一脚,一脚独立,曲颈斜睨。画面设色清淡,笔法简洁冷峭。特别是白鹭,淡墨勾勒形貌,寥寥几笔出其神态,给人以“不似之似”的感觉。这是作者主客观统一、由事物的表象到意象深化的结果。画作上自然不会没有诗,在画幅上端居中处可以看到:“蓼花开满滩,红白都好看。鹭鸶拳一中,冷眼止旁观。”

这画师法八大山人又熔铸了自己的个性。世传八大山人画鱼鸟,“每以白眼向人”。

此外,还有画草虫、洞溪鱼鸟的,画面现在记忆模糊,只记得题诗中的一句:“忘机鱼鸟最亲人。”

《藤雪楼画册》大约收入二十幅画作。这些画的特点是布局多变化,或攒聚中心、或缩在一角、或横居一端、或斜出一边,满幅占少,总之是大胆留白。敷色多淡雅,笔触多简括,神形多兼备,诗思多清逸、潇洒。

cr1lw6v5m15fihawng.jpg

赵润(种青)国画

cr1lwubmedw6kdh3kc.jpg

赵润(种青)国画

过去家中常挂的一幅中堂,是伯父为贺我家火灾后重建住屋而作的《奇石牡丹图》,一丛牡丹,有盛开的、有待放的、有始作蕾的,在绿叶的衬托下偎石而生。石头突兀奇崛,因风雨年深日久地侵蚀,致剥落中空,幽深处约现裂皴,光明处点布苔痕。长寿之石,配以国色鲜花,真是生趣天成。这画的题句是:“绿叶扶持花富贵,苍苔爱护石嶙峋。”

 家藏还有伯父画的梅,只见双株屈曲向上,遒劲有力;着花随意,清淡恬然。题句云:“书贵瘦硬通神,秀逸天成。作梅花二树亦然。”看来此画是在画“书画一体”的道理。还有他画的古松,巨干笔立,干身鳞皴斑斑,旁多怪石,有大有小,或蹲或立,干顶烟云浩荡,氤氲缥缈,但虬枝茂叶仍然隐约可见。这画面“动”和“静”的反差表现出了一种威武不屈的浩然正气。题诗是一首古体诗,我只记得其中第二句“老松伟岸如人立”和最后一句“此景偶然被我拾”。

可惜人世沧桑,上面所谈的那些画轴都已散失殆尽,手头这幅墨荷条屏也是近年才到手的。我写了一段短文,或叫题跋,以记其所得之由:

半跛公先仲父也,字种青,生于清同治,民国二十三年化去,有《藤雪楼诗画》行世。《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载其事略。

先是公以家贫,流寓海上,后择居宁、沪,过从多名流,一时朱疆村;陈散原愿为谋面,曾熙、王禹襄、潘飞声辈争为卜邻。大千居士时年尚少,亦跻身其间。公诗有《大千寓中观画记》,记之颇详。

公擅写花卉翎毛虫鱼,兼重神形,求之似与非之间,其意自出,时人谓为得青藤、雪个之髓。即如此墨荷,不着点色,墨亦清淡,颇显瑶池素质,然多为别艳所欺,真颇具匠心,颇具幽情,寄慨不谓不多也。

cr1lxw6w03lrgbqd1g.jpg

赵润(种青)国画

cr1lzvbiva4p9entkt.jpg

赵润(种青)国画

余少时极爱公诗画,家藏亦多,未之为贵,展卷由之。及壮,屡遭屯邅,流徒靡定,致散失无遗进。每思之,疚念何似。

近日少石大兄,偶得此幅,贻余。余欣慰不胜,出以与黄冈书家马氏铁群同观于其南园轩。马子深爱之:慨然亲为精裱,始得复旧观矣,呜呼!先人手迹失之久而得之猝,此中情味。非明诚、潄玉,其可知耶。

半窗谨识于湖北大学古籍研究所,时一九八六年岁次丙寅,伏日。年正六十。

这幅荷花,茎挺,叶被风掀起,背向阳呈灰白色,面卷收避光为墨色。这样用墨以浓破淡,浓淡互渗掩映,就显得灵活有姿。还有一花怒放,迎风而展;一嫩茎亭亭,叶尚包卷,显得神态活泼,生机微勃。再加上水面碎萍点点,一根苇草高出荷面,风折叶片,摇曳生姿,给画面平添了点野趣。

 题画诗贵在能“迁想妙得”。这一看法是从“风荷”写唐人皮日休诗意和它的记年所产生的:“素质多蒙別艳欺,此花只合住瑶池。还应有恨无人觉,月晚风轻欲堕时。己未谷雨后五日,半跛写。”

 己未年即公元1919年。那时正是民国肇始、军阀割据、国几不国的年代,作者画了风荷,借瑶池之花为别艳所欺,以喻以中山先生为首的革命党人被军阀势力所困扰。画中又袭用了五代(正是乱世)词人“藕花相向野塘中,暗伤亡国,清泪泣香红”的词意,作者对国家的“忧患意识”不是借拟人化了的荷花表露无遗了么?

《藤雪楼诗画合册》我原本有一函,计诗、画各一册。画是珂罗版宣纸精印的,诗也是用宣纸仿宋版刻印的。两册封面均用蓝墨色宣纸裱衬,合为一函。函套与通常线装书相同,即用蓝纱布裱褙硬板纸折叠成套。函套左上角贴白绫签,上面是曾熙署的碑体行楷“藤雪楼诗画合刊”。它是我的一位无后嗣的堂姐夫即种青公的二女婿李清华先生1955年送给我的。同时还将《藤雪楼诗画》刊行时各个名家题字真迹裱成的长卷一并相赠,并说:“此乃赵家物,应归赵,归赵亦应归吾弟。”今日忆及,言犹在耳。然他作古也有数十年了。

cr1m0clobyztwqvamv.jpg

赵润(种青)国画

cr1m18pfgd70ttsjxh.jpg

赵润(种青)国画

其中,《藤雪楼画册》扉页印有种青公肖像,现出大半身。貌清癯,发萧疏,清眉秀目,着长衫,两臂下垂,显得恬静、散朗。题词首幅是一代词宗、大书法家朱孝臧写的“神假天造”四个瘦硬简峭的核桃楷书。上款为“半跛先生有道”,下款仅落“孝臧”。接着是大诗人陈三立的几行行草(可惜所写内容记不清了),大书法家、画家曾熙以魏碑意入引写的较长序语。他开宗即说:“吾友赵半跛,字种青,擅花卉,得青藤、雪个之髓。”中间又说:“江南,文人渊薮,汉阳赵种青表表立于之林。”后面还有我国第一代著名新闻工作者、名作家潘飞声等人的品题。这些名家的题词裱成的卷轴全长近两公尺。

这次相赠的还有我父亲临《十七帖》的四块小屏,上海著名书法家王禹襄及父亲改伯父的函札裱成的册页,伯父作画、父亲作书的扇面等。可惜这些宝贵的墨迹都被“反右扩大化”和“十年浩劫”的“洪水”冲走了。李清照避金南渡时将她和丈夫赵明诚共同收藏的文物、字画、书籍沿途弃失后,痛定思痛,说了句:“钱癖与传癖何殊?”在过去一段很长的时间里我也曾用这话来自我安慰,调节心理的平衡。但这毕竟是自欺,所以一提到这些,仍然感到此憾绵绵。

我心目中的伯父是由他的诗画所塑造成的形象。关于他的生平我知道的不多,过去只是从母亲和大兄的谈说中了解到些点滴。他比我父大两岁,当是生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比父晚逝两年,当是卒于民国二十三年(1834年)。他自幼即喜欢绘画。昔年东湖夏泛,一片汪洋,湖面上时有航船往来,远望白帆点点,他就领悟出了其中的意义。再就是看到房屋周围杂草丛生、野花烂漫、蝶舞蜂飞,也启迪了他的清妙天机。他摹写这些景物时,因缺钱无法购买颜料,因而有时采花揉碎用花汁习画,这自然是一种童趣的表现。稍长因在家乡无以为生就外出了。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补博士弟子员(中秀才),年十八,他在《咏拙翁》长诗中说:“回忆试场看榜发,君年廿六我十八。”又说:“君着蓝衫我敝裘,两人意气都勃发。”诗中说的“拙翁”即李凤高,乡里称为“巨廷先生”,是李介侯先生的同族长辈。他是有名的书法家,擅写隶书、章草,早年在两湖书院结交南北名士,颇有风度。民国年间出任过湖北恩施、江西龙南和新淦知事(县官),很有政声。我伯父在诗中说:“谓君拙于政,翁则称循吏。”我曾见他所书屏联、序跋,落款多为“拙翁书于匡庐”。他晚年隐居庐山。

cr1m1ovm0imspy6csi.jpg

赵润(种青)国画

cr1m1tttgyoo196cf2.jpg

赵润(种青)国画

大约是民国初年,伯父当上了上海厘金局局长(相当于现在的税务局长)。据母亲说,他在任时养了些闲人。凡是缺乏办事能力的侄辈、亲朋找他谋事做的,他怕他们误了公事,一律不给职位,私人掏钱周济他们的生活。至于他自己对“局长”的官职也看作是“薄宦”。在诗中不无自嘲地说:“自笑官微仍是客,可怜臣壮不如人。”后来终于“挂冠”,卖画为生。他在诗中讪笑说:“板桥不合例开先,风雅而今也要钱。自笑晚年生计拙,且将破观作良田。”

据说他晚年喜欢聚客宴。名家际会,都在同一幅上作画题诗,售出所得,即作为经济开销。过去我曾留有一幅这样的画:画面上有石、芝、兰和竹。字是曾熙题的。石是一笔画成,其余依次类推,所以题字:“一笔石,两笔芝,三笔兰章,四笔竹枝。”记得伯父注明的是“半跛画兰”,其余几家就不记得是谁了。由于年轻少知,不知其为名家,就记不住了。

伯父虽然生前为官、卖画,但身后萧条,只遗下一座“藤雪楼”。这是他生前的书斋和起居用房的组合体。楼取名“藤雪”,是由于仰慕徐青藤和朱雪个的缘故。

伯父自幼就离开家乡,可能中途只回过一两次,但他对家乡的感情还是很浓厚的,不时从他的诗画里流露出来。除了留恋家园的枇杷外,还挂念“故园花木失栽培”。最为典型的是“藤雪楼”园内的一副对联:“念壮年薄宦,怕听杜宇催人,欲归不得;营半亩小园,宁使兰成笑我,且住为佳。”

大凡诗人画家都是性情中人,忆念孩提、留恋故土是永远蕴藏于他们作品中的珍贵情感,伯父自然也不例外。

母亲生前曾说,伯父与父亲常常耽心后人不才。今天环顾我辈,还真非多虑。想到这些,一种疚悔之情油然而生,不禁口占一绝:“名重江南一画师,青藤雪个总神驰,悠悠岁月百年后,惭悗无人克绍箕。赵半跛先生诗画拾遗。”

作者:赵熙文(1926—1999年)赵石桥次子。号半窗。毕业于武汉大学,湖北大学中文系教授、古籍研究所所长、《汉语大字典》编委。


责任编辑:果然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