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鲁特琴的女子亨利·马蒂斯
马蒂斯一生中只创作了四幅油画自画像,除了于1900年完成的两幅,以及一幅于1906年创作的“野兽派”风格自画像,还有一幅便是展厅中这件完成于1918年的作品。这一年,49岁的马蒂斯已经是一位知名的艺术家,然而他正处在选择下一步创作方向的岔路口。这幅自画像反映出他当时的心境,画面空间趋于几何化,他在其中探索着线条变化与装饰性的风格,黑色的运用也极为精彩。
“塔希提之旅丰富了我的想象力,明媚灿烂的光线让我百看不厌。”1930年,身处逆境的马蒂斯在60岁时对自己发起了全新的挑战:前往塔希提,寻找新的光线。岛上扑面而来的气息、色彩瞬间将他淹没。多年后,他创作了具有代表性的《塔希提之窗或塔希提岛II》等作品。这次旅行不仅改变了马蒂斯的认知,成为他向内寻觅和自我超越的契机,也为他日后投身于具有革命性的剪纸创作奠定了基础。
《塔希提之窗或塔希提岛II》在展厅内格外醒目,这幅采用不透明水彩和蛋彩精心绘制的作品,其实是为编织挂毯准备的草图。画面中一艘白船划破铺展得近乎饱和的蓝色背景,轻盈的窗纱突显了海天一色的效果,橘色与绿色,以及白色花朵构成的边框,使得这幅作品别具装饰性。
塔希提之旅过去十余年后,马蒂斯在工作室开始用大头针将飞鸟、游鱼和白色海草等图案的剪纸钉在浅米色墙面上。从第一面墙开始,随着他不断调整、移动剪纸的位置,用一个形状代替另一个形状,塔希提之旅的记忆充盈着他的房间,最终化为《大洋洲,天空》和《大洋洲,海洋》这组作品。织物制造商在看到墙上的创作后,与马蒂斯合作完成了珍贵的布面丝网印刷画,这组作品也成为马蒂斯将剪纸作为工作方法,创造性地运用色彩、线条与形状来诠释光与空间的珍贵记录。
“剪纸使我能够用色彩作画。这对我来说是一种简化。”从为《决定性瞬间:亨利·卡蒂埃-布列松》摄影集创作的封面设计稿、《蔓藤花纹》,到剪纸技法集大成之艺术书《爵士》,马蒂斯不断丰富剪纸的应用范围与表现力,将其逐步发展为既拥有独立性,又可以应用于壁画、织物、彩色玻璃花窗、书籍等领域的艺术形式。
1942年,因患病与死亡擦肩而过的马蒂斯意识到自己已进入“倒计时”,于是他决定开启“第二人生”,不仅发表了其在素描领域的巅峰之作“主题与变奏”系列作品,油画《阳光透过窗格照进室内》还因风格强烈,对画中人物仅勾勒轮廓而不填色的留白处理,启发了后世的众多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