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峁遗址的祭祀坑
公开资料显示,考古学者首次关注到石峁遗址是在1958年。时年,陕西省开展第一次全国文物普查,“石峁山遗址”(即今石峁遗址)首次被考古工作者记录。根据对调查信息及采集陶片等标本分析,调查队认为在石峁、雷家墕大队一带有一处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址,遗址东西约四华里、南北约六华里,包括三套城,以位于石峁大队皇城台高地的“头套城”最为清晰。
1992年,石峁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榆林市文物保护研究所、神木县文体局等多家单位先后不下数十次对石峁遗址进行调查,征集了一些具有龙山时代特征的陶器、玉器及大量细石器等遗物。2006年,石峁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石峁考古调查工作全面启动。2012年,石峁考古发掘获得国家文物局批准。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石峁考古队领队孙周勇在《多学科、多角度视野下的石峁遗址考古发掘与研究》一文中介绍,公元前第三千纪是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关键时期,以石峁遗址为代表的龙山时期规模宏大的城址、气势恢宏的宫室建筑、复杂的城防设施、精美的石雕与玉器等高等级遗存的发现,标志着晋陕高原已进入高度发达的文明阶段。
文章称,石峁遗址的重大考古发现和多学科综合研究成果,展现了与中原地区面貌迥然有别的居住形态、丧葬习俗、精神信仰、社会形态等多样性特征,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学术界对文明的概念和判断标准,是探索早期国家形成、国家形态与社会结构、生业方式与生产技术、区域互动与文化交流、人群迁徙与族群融合等重大问题的重要实证。考古学研究表明,以石峁遗址为中心都邑的石峁集团,活跃于公元前2300至公元前1800年之间,其族群活动以陕西北部、山西中北部、内蒙古中南部为核心,势力范围在20万平方千米左右,代表了一支生活在我国北方地区势力强大的社会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