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要闻 > “风清骨峻 —— 吴永良中国画笔墨传习展”在潘天寿纪念馆举办(组图)

“风清骨峻 —— 吴永良中国画笔墨传习展”在潘天寿纪念馆举办(组图)

2023-10-16 10:16 文章来源:艺术中国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展览海报

画展前言

铁线铮铮写春秋——谈谈吴永良的艺术

潘公凯

吴永良(1937—2020)是“浙派人物画”第二代领军者、美术教育家、意笔人物画大 家。早年就读于上海艺术师范学校美术科,1957 年至 1962 年就读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他入学时,国画系还称“彩墨画系”,经潘天寿等老先生们的努力,1957年底正名为 “国画系”,并开始分科教学的实验。因此,吴永良的艺术道路与成就和浙派人物画的发展 密切相关。 

新中国成立后,在全新的社会氛围下,中国画的核心语言能否表达新时期工农兵的面貌和精神状态,是摆在老中青艺术家面前的具体问题。这个问题带来的转折超过了两千年来中国画发展的其他转折,是个时代命题。可以说,浙派人物画是时代召唤出来的,或者说是时代交给中国画的一个硬任务。当时李震坚、周昌谷、方增先、顾生岳、宋忠元等年轻的人物画教师或学生多从西画转来,他们分成了工笔和意笔两个系统,各自探索如何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遗产,如何出新。他们成为浙派人物画的第一代画家。吴永良于 1957年进入美院后,正好跟随第一代的老师们进行这一课题的探讨、研究与实践,最终成长为第二代浙派人物画的代表性画家。

   改革开放后,艺术领域自上而下的时代任务渐趋淡化,以前一代人走出来的这条路为基础,第二代人就有可能探寻自己的艺术特色。可以说浙派人物画的继承者都有各自的艺术面貌,体现了浙派人物画的生生不息。

   吴永良率先尝试的意笔线描,是中国人物画专业基础训练的一个转折,推进了中国人物画的教学和创作。意笔线描跟传统的笔墨、用笔结合得最紧密,它既具有素描造型的准确性,也通过笔线的变化使线本身具有审美功能。意笔线描在结构素描之后,用白描、用线的方法,去掉了炭笔的皴擦,而对形体要求的准确性又跟素描的要求基本一致,具体的做法则借鉴速写。吴永良的意笔线描写生,离不开扎实的速写功底。他对形体的把握以及线的灵动性和流畅性,使他的意笔线描跟马蒂斯或其他西方画家的速写有一定的相通性。区别在于西方画家主要用铅笔线,吴永良的则是毛笔线,有提按、中锋侧锋、枯湿的变化,有书写性,跟中国的小楷相通。最厉害的是,他的线条可以根据形体、对象的不同而改变,即他把毛笔的可能性、表现性发挥到了极致。这是中国画基础教学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这种毛笔线描的速写,后来风靡全国。

   吴永良自己的创作跟意笔线描也紧密相关,他的几幅重要的代表作品就是以意笔线描为骨架的。他对于线的理解、认识和把握进入了一个较高的境界。我觉得他画得最好的就是那些文化名人,在语言的选择、表达以及对于人物的精神塑造方面,都很考究,有文人气。 比如《栖霞暮霭》和《雷婆头峰寿者》,在我看来是画黄宾虹和潘天寿最好的人物作品之一。 吴永良的指墨画成就也很高。按照潘老先生的观点,指墨画是偏侧小径,不能拿来炫技。受潘老先生影响,吴永良也学过指墨画,他欣赏指墨的效果而从不炫技。指墨画的线中水分较多,加之用豆浆纸,线旁便会滋生许多绒毛,这个效果就使得线更具丰富性、有厚度,变化特别自然,具有一种朴拙的美感。在实际的语言效果上,笔墨画不出这种效果,但这又完全是以笔墨画为基础的。所以吴永良的指墨作品能够描绘对象的情绪特征,比如眼睛、眉毛、嘴、皱纹等,其实都是建立在他的笔墨功力之上。包括意笔线描的功夫,也是指墨画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指墨难成。吴永良的写实能力很强,所以他对指墨画面的掌控也很有办法。

   吴永良的小品语言纯粹,韵味深长。现在真正深入做学术研究的人实属不多,而吴永良在这方面很突出,在我看来他有两大优点:首先是在浙派人物画的系统中,吴永良的技法应是最全面的,语言丰富,这是一大特点;第二,他的笔头非常有灵气,或许是继承了周昌谷先生的优势,一笔下去韵味十足。

   在中国画传统中,笔墨是中国书法和绘画的真正核心,是文化结构当中的枢纽。清末民初,由于西方文化的进入,中国文人开始怀疑传统、狠批传统,不可否认的是这一行为在当时是有积极作用的。但从学术角度出发,则不应对传统加以简单否定。20 世纪 50 年代以后继续批判精英文化,五六十年代依旧鲜有人敢提及笔墨,更遑论在教学中的强调了。国内只有浙江美术学院的几位老先生还在坚持,其后便是像吴永良这样的老先生们的学生,他们成为浙派的传人。他们是真正想继承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人,都是真正想让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人。而且他们除纯学术目的外,没有个人的名利所图,他们觉得自己有义务、有责任来传承,老先生没有完成的事业他们要接着去完成,这是非常值得提倡和颂扬的一种精神品质和文化追求。潘老先生对吴永良的毕业作品《白描鲁迅》评价较高,我觉得在情理中,因为潘老先生当时想解决的问题,就是希望用中国画笔墨来表现现代生活,而这张作品几乎没有西画的影子,白描又画得如此准确,所以潘老要鼓励这个方向,即要用线描、笔墨来表现对象。

吴永良在性格上跟潘老先生很像,很耿直,不肯说假话。他们非常真诚,感情都放在心里,这是那个年代典型的师生情谊,是非常难得的一种道德品质,也是吴永良一直在画那些重要的有骨气的文化人之原因,他们都是吴永良真正佩服的学者、艺术家。这也从另一个角度体现了他自己的人格追求,他非常崇敬、爱戴这一类人,所以吴永良艺术作品中的笔墨显示出鲜明的骨气,如同刻印一般有力、坚定。吴永良对于老先生的崇敬,又鲜明地体现了吴永良本人的性格、品质和道德观。一个人崇拜什么样的人,反过来就说明了这个人是什么样的人。

中新两国的艺术使者吴永良

吴永良(1937-2020),宁波鄞县(现鄞州区)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浙派人物画”第二代领军者之一、美术教育家、中国意笔人物画大家,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潘天寿基金会理事、四明书画院名誉院长、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客座教授、新加坡墨澜社和啸涛篆刻书画会艺术顾问。早年就读于上海艺术师范学校美术科,1962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人物画科,得潘天寿、李震坚、周昌谷、方增先等名师真传。1978年考取浙江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精于水墨写意人物,善作山水、花鸟,兼工书法,尤擅指画。20世纪80年代在“意笔线描”人物画教学和创作上具率先独创之功,对中国人物画教学和当代美术教育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90年代赴新加坡传播中国水墨画艺术,为两国的绘画艺术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1990年8月,应新加坡著名画家赖瑞龙先生邀请,吴永良先生与女儿吴洪晖赴新加坡举办父女中国画联展,画展非常成功,弘一法师弟子广洽法师两次莅临展厅观赏作品,并邀请至其寓所进行艺术交流与赏析珍藏作品。新加坡媒体《联合早报》、《联合晚报》、《新明日报》、英文版的《海峡时报》等对画展进行了采访报道。期间赴南洋艺术学院作学术讲座。同时吴永良先生结识了新加坡艺术家赖瑞龙以及啸涛篆刻书画会几位书画家,如陈建坡、曾纪策、许梦丰、李福茂等。

1993年年初,应杭州市政府之邀,创作水墨手卷《书坛四圣》与水墨中堂《老子出关》,作为国家礼品分别赠送新加坡总统王鼎昌与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

1993年仲春,应南洋艺术学院邀请,吴永良先生任南洋艺术学院客座教授,开始筹建南洋艺术学院高级水墨画班,标志着吴永良先生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中国水墨画艺术传播给新加坡揭开序幕。

1993年,为西泠印社推荐南洋当地高水准的篆刻书画团体啸涛篆刻书画会,促进中新两国的艺术交流。啸涛篆刻书画会由西泠印社安排在湖滨的书画展厅举办展览,并参加西泠印社九十社庆活动。吴永良先生陪同团队成员到绍兴的文化古迹如兰亭、青藤书屋、鲁迅故居等处和嘉兴桐乡的君匋艺术馆交流参观。后来经吴永良先生推介陈建坡和赖瑞龙先后被聘为西泠印社海外社员。

1993年受邀为庆祝新加坡圣若瑟教堂创建一百五十周年创作了丈二匹巨幅圣经画《耶稣圣诞》和《圣家逃难》,长期陈列在圣堂上。来教堂做弥撒的教友们看到后都赞叹不绝,以中国传统水墨写意画的艺术表现手法成功地表现了西方宗教题材,使作品既有西方宗教的精神意境又有东方艺术的视觉美感,让人深刻感受到中国水墨画作品的艺术魅力。

1994年在吴永良先生的促成下西泠印社组织社员赴新加坡与啸涛篆刻书画会联合举办了中国西泠印社社员精品展,加深了中新两国的艺术交流。

1994年创作圣经画《信众真福》由梵蒂冈艺术博物馆收藏,并颁发收藏证书。教皇保罗•若望二世对此作品高度评价,并在作品印刷品上签字留念回赠吴永良先生。

1994年秋为协助南洋艺术学院招生宣传活动,吴永良先生在南洋艺术学院作了三次系列讲座,以“古校发新芽”等为题,系统详尽地介绍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历史渊源、发展历程、现状与前瞻等状况。新加坡主要媒体,如中文的《联合早报》、《联合晚报》、《新民日报》和英文的《海峡时报》都进行采访报道,影响极大。吴永良先生还接受了新加坡国际广播电台记者采访,并于该台国际广播节目《艺术天地》中播出。

1995年经过紧密的筹备,夏天开始招生甄选报到入学,南洋艺术学院高级水墨画班正式开课,吴永良先生担任人物画教授从1996年至2004年任客座教授,传授中国水墨人物画。

1997年8月,新加坡总统王鼎昌专程赴圣若瑟教堂观看圣画时赞不绝口,他评价到:吴永良先生以中国传统水墨技法表现西方宗教题材,效果如此和谐精美真是难得的艺术首创。

1999年至2000年间吴永良先生应邀赴新加坡文物馆、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文学会等多方做多次中国绘画艺术鉴赏讲座,传播宣扬中国绘画艺术。

2002年年初,应中国驻新加坡大使张九桓之邀,绘制巨幅水墨画《华夏颂》,收藏陈列于新建之大使馆大厅。同年10月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由张九桓大使陪同观赏《华夏颂》,对此作品高度赞赏。

2003年带领高级水墨画班学生赴印尼巴厘岛考察写生,创作《祭神祈福》等南洋风情作品。

2004年作品《喜从天降》参加新加坡啸涛篆刻书画会年展,并应聘任该会艺术顾问。

2004年离星返杭前,和学生们于百利宫大厅举办了《翰墨小聚》的师生联展以示告别,并出版画集作为纪念。

吴永良先生旅居新加坡的十多年期间,在热心传授中国画艺术的同时,还创作了大量表现南洋风土人情的作品,如《南洋阿婆》、《胜负难定》、《榴莲飘香》、《狮城老伯》、《孙中山在南洋》、《祭神祈福》、等,其中描绘传统宗教节日“大宝森节”的巨幅风俗画《感恩盛典》更是得到了新加坡专业人士的击节赞赏,评价说新加坡画家们一直呼唤和追求但至今并未形成的“南洋画风”,在这件作品里看到了。

吴永良先生回国后于2006年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了“心迹——吴永良书画展”。旅居南洋蕉风椰雨的生活为吴永良先生提供了新的创作源泉,回国后又创作了多件八尺整幅的南洋风情画:《齐登天堂门》、《舞》、《净》、《伫》等,给国内的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这些感人的艺术作品,观众欣赏和了解到了新加坡的南洋异域文化。吴永良先生旅居新加坡十多年,期间传教布道式的将中国绘画艺术带到新加坡,弘扬中华文明艺术,回国后又将新加坡的南洋风土、文化,通过自己的作品反馈给国内的大众,担当着两国文化交流使者的重要角色,为两国的绘画艺术做出了重大贡献。

(图文由主办方提供)


责任编辑:果然
首页上一页45678910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