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阁式陶屋模型 广州博物馆供图
广州博物馆藏“楼阁式陶屋模型”、南越王博物院藏连筒“万岁”文字瓦当等文物,与港澳地区的同类考古出土文物对比展示,其相似的造型和风格有力印证了粤港澳大湾区建筑自中原传入、深受中原影响的源流脉络。
“我们馆藏的6件‘楼阁式陶屋模型’均是东汉时期的墓葬出土。参展的这件‘楼阁式陶屋模型’,一层分六间房和前后院,二层阁楼采用推开式窗。后院有鸡舍、猪圈,并塑造探头的鸡俑和躺卧的猪俑,更显生动。”广州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宋平介绍,这些“楼阁式陶屋模型”的特点,反映了汉代院落式建筑的结构和布局状态,更体现了汉代大家庭或者家族式同居的生活状态,以及“别长幼,分尊卑”的阶层分野情况。此外,楼阁式建筑的出现和推广也反映了中原建筑技术的观念在岭南地区的传播。
一砖一瓦见证粤港澳“同一屋檐下”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藏“番禺神楼”是本次展览中最令人瞩目的展品之一。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馆长黄海妍介绍,这件文物源于清代广州番禺冈尾社十八乡著名的民间神诞活动“洪圣王出会”,是岭南地区迄今发现的最大、最精美的广式木雕神楼。它借鉴广州传统建筑的平面和立面布局及搭建方式,宛如缩小版的宫殿,制作工艺精湛,纹饰丰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