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综合 > 聊赠一枝春

聊赠一枝春

2023-12-21 16:56 文章来源:人民美术网   分享到微信
Scan me!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记当代著名书法家、湖北省书协原主席徐本一先生

太平

癸卯秋月,西泠印社迎来百廿年华诞。西泠印社坐落杭州西湖孤山南麓,亭台楼阁依山势高低而错落有致,外有摩崖凿石林立,内建中国印学博物馆,名人墨迹触目可见,堪称江南园林范本。西泠社员与海内外印学社团代表,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嘉宾代表,以及日本、韩国等海外嘉宾和艺术社团代表齐聚一堂。徐老馈赠曾祖旧用私印"家住月湖滨",以贺“天下第一名社”庆典,在西子湖畔孤山南麓传为美谈。

祖庭书香门第

徐本一先生年近八旬,出身书香门第,祖上百年老宅桂花井,坐落在浙江宁波月湖滨,与天一阁不过数巷之隔。建于明嘉靖四十至四十五年(公元1561—1566年)之间的天一阁,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私家藏书楼,亦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天一阁的东明草堂,现存清末“海派四杰”之一的蒲华山水画,两侧楹联“山中云在意入妙,江上风生浪作堆。”书者柳泉即徐时栋,正是徐老的先祖。

徐时栋字定宇,号柳泉,授内阁中书。建烟屿楼于月湖西,专意著述。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主持鄞志局,藏书十万卷,成《鄞县志》。按徐氏家谱“世元逢嘉,遇太时隆,正学思本”序列,从徐时栋先生到徐本一相隔六代。徐时栋兄弟六人,一为进士,一为举人。徐时栋有诗集十八卷,其《清诗选》有诗《八月湖水平(有序)》,记述辛丑八月鸦片战争中在月湖目睹发生的人和事。诗承《新乐府》,悲怆不失昂扬,尽现文献家的家国情怀。中华书局《文献家通考》论及徐时栋:“自其少有志著述,两上春官即家居不复出。覃思精诣,治经有心得,鄞人董沛称其为通儒。”

另据上海光华大学创始人张寿镛(公元1875—1945) 《季仙先生遗稿·序》记载,徐氏时栋、时梁兄弟 “科第文名藉甚于时,邑志与义行并传马,独季仙先生时榕,黯然潜德,人莫如之”。徐时榕,字石门,号季仙,是徐时栋的六弟,徐本一先生则源自季仙先生一支。季仙有遗稿六十六篇,学术气质深受浙东学派影响。徐本一先生儿时听曾祖父说古,季仙先生终生以读书为伴,每天以一把尺子量书,量来一摞书放在案前,当日不读毕不眠。月湖西畔烟屿楼藏书被焚,重建后又如此复读一过。

烟屿楼是徐时栋兄弟读书的地方。咸丰十年遭乱,烟屿楼藏书被人窃掠几乎殆尽。后迁于城西草堂,又遭火厄。同治三年,重建新宅,贮书于水北阁,“凡三十橱,得书七百九十八种,九千八百十五册,分列经、史、子、集、丛书五部,浸浸乎复旧观点”(《鄞志纪事》)。宁波旧城改造,已将水北阁迁复于天一阁园地,成为全国地方志藏馆。该馆得知徐老为徐氏后人,曾征求文墨,徐老撰书一联:“水影入廊,方触动百年情愫,去寻绿了柳汀,红了烟屿;北辰临阁,好藏九域志书,追述读过双韭,听过白云。”柳汀和烟屿是月湖十洲中的两景;双韭山房的主人是浙东学派的继承人全祖望,原址也在月湖西岸的桂花井;白云庄在宁波西郊,清初思想家、浙东学派的开派人物黄宗羲曾在此讲学。黄宗羲曾登藏书楼感慨:“读书难藏书尤难,藏之久而不散,则难之难矣。”徐本一坚信,追述浙东学派二百年延绵,会让后人眼中的风景亮堂许多。

翰墨赓续家学

书山一阁,文脉千秋。徐老家学渊源深厚,先祖季仙先生善草书,以《淳化阁帖》为本,先生存有草书四屏,临“二王”及旭、素四则,彰显清人帖学遗风。

回溯上世纪80年代初,徐老首次于天一阁直面先祖柳泉先生楹联墨迹,寻思艺术审美遗传秘笈,后沿儿时记忆,渐有清晰脉络。徐老启蒙教育由曾祖与祖父接力担当,一笔一画示范,填描红,写映格,目擩耳染,不学以能。曾祖笔墨清朗挺拔,显现宁瘦勿肥倾向;祖父笔走龙蛇,绝无臃肿肥浊墨痕。徐氏世代砚田耕耘,交替传承清朗审美基因。

徐老熟识唐人李北海,缘由家传《岳麓山寺碑》。祖父有明显取法,曾祖则隐性取意,上溯至柳泉先生亦有李北海笔意。青少年时代书写,徐老通过亲人的津梁拜访李北海的因缘,也是碑帖稀少时期的必然选择。清朗正是李北海的主要成因,清朗也是徐老书意中链接祖辈审美趣味的核心元素。

先生深耕砚田70载,初师李北海得笔法,继而不溯三代吉金文字,下窥明清翰墨。尤擅行草,规模“二王“体势,参悟北碑意趣,力主情性,师法自然,所作或清真雅淡,或质朴遒劲,独具风姿。徐老以为,李北海开创行书博大格局,在接纳“二王”的形式中,将之书于碑版。由于用途调整,字迹倾向开阔劲健,尤其经过刀刻石砌的过程,愈发表现出一种磊落卓拔、不拘细腻的品格。所以它比起王字来更容易上手,作为过渡,上可追溯魏晋手札的微妙精湛,下可贯通宋元明清文人书因法的欹侧恣肆。历代以李北海为入手而求融会化成者不在少数,如欧阳修、苏轼、赵孟頫、董其昌,直至近现代齐白石、黄宾虹、林散之等等名流。清代人提出碑学概念,以拓宽墨迹法帖之外的取法对象,而从风格意义上来说是去肯定“重、拙、大”的审美价值。那么李北海对“二王”来说也是一次“碑学”的创变,只是没有引发剧烈的颠覆。

徐老从姚燮《复庄诗问》中,读到《赠徐十三明经(时栋)四章》一诗:“眼中城南徐,生平意中寡。羞攮名言卮,耻炙辨诗才。”有对柳泉先生治学的褒扬,也有对地域文化传承的记述。作为浙江文化名人,姚燮年长柳泉先生十岁,涉猎领域广博,艺术气息浓郁,且诗意瑰丽,极富想像。由此徐老钟爱《复庄诗问》,屡将姚诗引入书法作品之中。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上世纪90年代后期,徐老笔墨充盈乡愁情愫。来自上海的曾祖和祖父的信函,成了徐老青少年时代的内心期待,而曾祖父也把徐老视为徐氏文化传人,把一切文化宝物传给徐老。1964年,曾祖父给徐老来信,说得到一册《欧阳询虞恭公温彦博碑》,是吾家旧物,后有柳泉先生题跋。此册昔藏于水北阁,后散失,五十余年后仍归徐氏,嘱我保存珍藏。徐跋二百余字,是其晚年手笔。后来发现杨守敬在《学书迩言》中写道:“欧书虞恭公碑,最为晚年之作,而平正婉和……惟原石损失太甚,海内无全文拓本。翁覃溪命工洗石拓之,虽可释者有二千字,然完字甚少。近日陕人傅氏以所存之字按原碑字数尽换刻之,重复拉杂,不顾文理。惟翻刻颇精,无识者以为是得旧本重翻,其实尽出杜撰。宁波徐氏惊为宋拓,刻之集中,不值一笑也。”杨守敬大概是从徐时栋《烟屿楼文集》中读到徐跋的,以他碑版家的专业眼光当然不会出错,可见作为经学文献家对碑帖的鉴赏不免要上狭隘文字的当,内心的一种虔诚天真哪里抵挡得住造假者的讹诈。但徐老仍宝爱此册,尤其对柳泉先生的题跋,瘦劲中透出傲峭,也随着阅历的渐进愈生钦慕之情。

宝物馈赠西泠

人情重怀土,故乡安可忘。自古以来,文人墨客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时常感怀身后故土,守望乡愁,赓续文脉。进入新世纪,李北海早已不在案头,徐老觉得对书法的研习仍处于一种漂泊状态。徐老不时感叹,“上下追寻的纷披,就像匆忙行游者对万千川流作一瓢饮。” “内心的浮躁是乡愁另一种焦虑的表现。如果说乡愁是一种期望回去而不能回去的情结,那么对书意的最终追求也有类如乡愁的感觉。”徐老回想过往,坚信“中国书法在精神上永远会有个乡愁的情结,当你对传统中的人物理解愈深,这个情结也愈显得突出。”乡愁的书写并不仅仅是文字上的关联,更多的是自己也不知从何方传来的召唤声音。

徐老祖籍浙江鄞县,解放前生于上海,11岁随父母辗转九州通衢武汉。珍藏祖传金石“家住月湖滨”,出自浙派印人韩登安刀笔,堪称现代印坛工稳一派的经典之作。沙孟海评价韩登安篆刻作品:“海内外论印者方以韩老为西泠印派之后劲、余乃举述本社前辈,即已示人有继承有发展,不拘一格,各逞专长。登安之学不尖为当今玉严静穆一派之代表”。徐氏先人宝物,徐老珍爱有加。因西泠印社秉持“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宗旨,时逢西泠印社百廿年华诞,徐老与夫人商定回归西泠。遂联络西泠印社副社长朱关田先生:

关田兄如晤:我曾祖有"家住月湖滨"一印,为韩登安于1932年所刻,宁波月湖之滨有徐氏老宅,今已被列为保护的文化建筑。我想将此印捐赠给西泠印社,适逢120周年社庆,以为祝贺。湖北有二位作者(沈必晟、毛先唯)参加这次《孤山印证》活动,委托他们办理此事,亦望吾兄多多指导!本一顿首顿首。

朱关田先生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四届副主席、篆刻委员会主任,第五届副主席、学术委员会主任。回复徐本一先生:

https://img.toumeiw.cn/upload/ajax/20231221/3426adce0a12593d880cbd7b6cfd6759.png

乡愁是漂泊者对故土的真情呼唤,笔墨是漂泊者对乡愁的高贵表达。当徐老从月湖桂花井祖庭感悟丰富的人文蕴含时,心底里的眷念越发浓郁。精神的漂泊比起身世的漂泊显得更为幽渺绵长。徐老平生回过三次桂花井,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参与筹备湖北省书法家协会,创办《书法报》,作为湖北文化符号,他的肉身无法游离江汉三镇的世俗生活之外,但是艺术魂灵早已融入中国书法浩瀚的激流之中。徐老说:“当我有时精神性虚空袭来时,我仍不免要去想像千里之外生疏而又明媚的山水之境,好像那里可以安放一颗漂泊不定的文心。”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存放西泠的“家住月湖滨”这方金石,不会被岁月湮没,将以顽强的生命张力,见证乡愁的艺术灵魂归宿,拥抱春意盎然的书法新时代。


责任编辑:果然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 资讯快报
  • 学术交流
  • 市场透视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