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展览 > 《万家灯火:社会对话中的文字景观》开幕,探索个人记忆与集体历史的融合(组图)

《万家灯火:社会对话中的文字景观》开幕,探索个人记忆与集体历史的融合(组图)

2024-02-01 15:22 文章来源:人民美术网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在新旧年交替之际,苏州寒山美术馆于2024年1月28日下午举办了《万家灯火:社会对话中的文字景观》特展开幕式。此次展览由寒山美术馆与青年艺术家陈莫共同策划呈现。展览通过多种跨领域和多媒介的形式,着重展示了文字在大众文化中的公共属性与社会作用。旨在探索个人记忆与集体历史的交汇之处,通过文字这一基础媒介转译并展现社会生活的丰富情感,构建一个充满理解与共情的艺术空间。

文字作为个人表达和沟通的工具,承载着集体记忆和身份认同,挖掘了个人回忆与集体回忆之间的紧密联系,反映出整个社会的历史、现状和未来。陈莫将日常话语、个人故事、社会评论等中国社会生活的真实元素进行创造性转化和艺术化处理,以条幅、标语等创新形式,反映了社会理念的脉动。观众在此次展览中,将犹如阅读一本丰富的书籍,感受文字构建的多层次社会景观。

展览分为《文字与生活》和《共同体验》两个大篇章。位于展览序厅内的作品《360行的天空》,邀请来自全国所有省份、直辖市及自治区,各行各业的450多名工作者,通过自己的手机录制劳动节当天的一分钟纯天空视频,并将五百多份投稿视频合成一体,创作出一个不同地区及职业人群共享的天空作品。

视频装置作品《万家灯火》,则是以“万家灯火”为灵感,招募各地的人们去拍摄自己城市的建筑夜光,然后将汉字按照窗户的形状与灯光的颜色调整成无数独一无二的字体,当观众通过互动设备打字时,显示的便是万家灯火。在城市里,有光的地方便有生活的影子,每一个窗户透出的光背后,都是一个家的故事。

展览现场,艺术家陈莫与到场嘉宾深入分享了《万家灯火》展览创作背后的灵感与动机,探讨了如何将日常生活中的文字转变为具有叙述力的艺术作品。他感慨道:“《万家灯火》的真正创作者,是城市街巷缝隙中的日出日落,是夜晚透过窗户散发出温暖光芒的千家万户。”《万家灯火》特展也诚邀广大市民踊跃参与,共同感受和探讨文字在我们生活中的深刻影响。这也是寒山美术馆公共计划的启动,在接下来的两个月展期内,向公众发起《三个问题》公共项目,欢迎分享你的故事和创意。

在展览开幕式上,总策展人布达先生提出了他对《万家灯火》这一展览的见解。他认为,此展览不仅洞悉了现代社会结构的复杂层次,而且在艺术表达上实现了创新突破,促成了包含群体智慧与合作精神的艺术实验。布达先生指出,展览的核心之处体现在其包容性的策展理念上,即通过全民参与策展的模式,实现了艺术家与观众之间的联合创作过程。这种开放性的艺术创新不仅仅打开了艺术与观众之间的对话,更是架构了一个平台,将个体的日常生活故事升华为美术馆空间内的生动叙事,从而促进了艺术与公众生活的融合。通过参与者们反复阅读与聆听他人故事,使具有情感冲击与共情的片段得以显现,这一方法就是寻找到了人们情绪与感受力的最大公约数,因而这些文字片段才显得如此动人。

哲学一直是一个公认的“精英学科”,但艺术家觉得它有许多探究性的话题值得每一个人去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陈莫组织了一个全国范围的志愿者团队,带着“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三个由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的奠基着哲学基础的问题,走访了各地的街道、学校、慈善组织,并录下民众对于这三个问题的解读,让每位“人民哲学家”分享自己的观点。为了方便采访到孩子们,他们围绕“个人与群体”及“我的故事”为题材创作了一门支教课,并与当地的支教组织合作向附近农村小学及初中、留守儿童机构授课。在展览现场,艺术家也希望观众参与互动写下这三个问题的答案,一起完成这件作品,一起发现自己生活的影子,以崭新的视角理解和感知生活,共同缔造一段艺术与社会互动、共学、共生的历程。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2024年3月27日。

主办:寒山美术馆

支持:苏州高新文旅集团有限公司

艺术家:陈莫

总策展:布达

策展执行团队:顾轶、李雯琦、姚凯莉

展览设计:任伯延、绒鸽、张文佳

展览策划:李娟、王雪铭、王艺默、张若宸

平面设计:朱坤、缪鑫鑫

展览日期:2024.01.28-2024.3.27

展览地点:寒山美术馆(江苏省苏州市虎丘区太湖大道999号)

开放时间:10:00-18:00(17:30停止入场,每周一闭馆,节假日正常开放)


责任编辑:冰承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