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趣闻 > 御赐牌坊藏身广州龙潭村(组图)

御赐牌坊藏身广州龙潭村(组图)

2012-11-20 09:24 文章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海珠区龙潭村的乐善好施牌坊。记者邱伟荣摄海珠区龙潭村的乐善好施牌坊。记者邱伟荣摄

同声同气

每一座牌坊的背后都记录着一段历史。在广州市内,散落着众多牌坊,在过去它是崇高荣誉和权威的象征,是历代统治者为表彰显宦节妇、功臣世家而建立的,也反映了村落盛衰变迁的历史。本报记者将寻访广州一些富有代表性的牌坊,再现那些悠久却又不为市民所了解的故事。

在海珠区龙潭村,有一座保存完好的“乐善好施”牌坊,因这座牌坊上刻“圣旨”二字,又称“圣旨牌坊”,这在广州十分罕见,是光绪皇帝为表彰大慈善家白纶生而修建的。

文/ 记者廖靖文实习生陈令玮

 

 

纶生白公祠。记者邱伟荣摄纶生白公祠。记者邱伟荣摄

历经百年的御赐牌坊

位于海珠区东南部的龙潭村是广州著名水乡,这里四面环水,相传乃龙出之所,故取名为龙廷,后改名为龙潭。进入龙潭村,这里没有市中心城中村的逼仄,龙潭涌边苍翠的古榕,长长的须根垂到水里,与水色交相辉映。一座三间四柱的花岗岩牌坊就立在离村口不远的涌畔,远看并没什么特别,但是走近一看,正中的“圣旨”两字显示它的不凡。

龙潭村的老书记何礼谦说,这座“乐善好施”牌坊是龙潭村镇村之宝,是广州现存唯一的皇帝用来表彰慈善家的牌坊,与龙潭村历史上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名人白纶生有关。这座牌坊饱经风雨,得以保存下来很不容易。“文革”时眼见牌坊要遭拆除的厄运,村民为保护这个牌坊,用石灰和灰砂将牌坊上的字迹和雕刻全面遮盖起来,换成“为人民服务”的字句,这座牌坊才得以幸存。如今牌坊上仍残存一些黄色的边框线是后来恢复原貌时留下的痕迹。目前这座百年牌坊仍然很健康。

 

 

藏身小学的白公祠

告别牌坊,几经问询记者才在龙潭小学里找到了久闻大名的纶生白公祠。正在整修的古祠古朴庄重,精细的石刻、木雕、砖雕和灰塑,造型生动。大门两边是一副对联:“清芬长庆集,遗爱报恩祠”。平时大祠堂都是不开放的,只有每年的清明节才开放。

何礼谦介绍,这是龙潭村目前保留下来的唯一一间白氏宗祠,也是最精美的一间。清代同治十一年(1872年),白纶生出资动工兴建这间祠堂,精雕细琢,历时27个年头,直到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才完成。建成时,白纶生早已去世,村民缅怀这个大善人,于是称该祠为纶生白公祠,俗称白家祠。

据说白纶生去世后,有村中父老梦见他身穿官服,坐在公堂,劝人为善,因此人们纷纷传他死后为神。抗日战争时期,日军曾闯进祠堂大肆进行搜掠,当时,栏杆上有一只衔珠石狮,日军想把里面的石珠拿走,就用刺刀把狮子的牙齿打碎,但石狮各部分结合太好了,他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无法把珠子取出来。

白纶生传奇:

从贫穷少年到大慈善家

白纶生少年时家境清贫,15岁起在广州堂舅父开设的洋行当杂工。之后自己开办经营草席的席庄,又开办悦盛号商行,经营爆竹及杂货业。因经营有方,恪守信用,生意日益兴隆。后来他先后开设了10多间店铺,20多年后,成为广州的知名富商。

致富后的白纶生,十分乐善好施,积极向社会赈灾捐款。史籍记录,同治十年(1871年),他在广州与几位富商一起出资创办爱育善堂,为贫民赠医施药、赠衣施棺等。爱育善堂是广东省内第一家民间善堂,颇有影响,后来成为广州清末的九大善堂之一。

光绪十六年(1890年),湖南发生大水灾,白纶生捐出巨额赈灾款,获光绪帝赐“乐善好施”匾牌嘉奖,并授纶生“准道员”职衔。村人据此兴建牌坊,以表彰、纪念纶生。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