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拍卖 > 名家精品《长春集》亮相匡时秋拍(组图)

名家精品《长春集》亮相匡时秋拍(组图)

2012-11-29 10:26 文章来源:新浪收藏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长春集 

长春集

《长春集》的价值

由于家世的关系,郝明与当时主流的艺术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并有着良好的私交,《长春集》收录的这48幅作品即为郝明与这些艺术家友谊的见证。

从《长春集》序言中金庸的话语,不难看出当时所处的社会年代是相当动荡的,在那段特殊的岁月里,艺术家的艺术创作不可避免的受到社会政治的影响和局限,而画册中的这48幅作品大多创作于七十年代中后期,也是在一段相当困难的岁月中所创作的精品,表达了艺术家们崇高的精神追求。

 

鲁(1919-1982)--秋荷 

石鲁(1919-1982)--秋荷

 虽然画册中所收的作品皆为小品,但却几乎涵盖了中国近现代画坛中各个流派的名家代表人物。京津画派的李苦禅、王雪涛、白雪石,金陵画派的宋文治、亚明、魏紫熙,岭南画派的关山月,长安画派的石鲁等二十三位画家的四十八幅精品。这些绘画虽然都是小品,却是逸品。画作中大部分都署“郝明”上款,也有落“阿明”上款的,可见郝明与这些艺术家感情之深厚,画面清新洒脱,充满了中国传统文人水墨画的情趣,让人不禁有一种清新舒畅的感觉。

现在我们所说北京匡时即将上拍的这套《长春集》,是后来将姊妹篇《长春集》和《不雕集》合二为一的,收录了两本画集的全部作品。

 

作人、胄---睡莲 

吴作人、黄胄---睡莲

随着今秋拍卖的临近,北京匡时陆续公布了即将上拍的重要标的,除了“南长街54号”藏梁氏重要档案之外,还有一批来自同一著录的作品上拍,共计48幅,尤为难得的是所有作品均为同一上款,上款中的“阿明”即为版画家力群的儿子郝明,此48幅作品出版于1979年纪念香港《明报》二十周年的画册当中。

郝明是力群的儿子,力群原名郝力群,擅长版画、中国书画,1931年加入国立杭州艺专,1933年参加“木铃木刻研究会”,从事版画创作工作,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木版画《鲁迅像》,成为流传最广的鲁迅像。正因为是力群的儿子,所以郝明由此与美术界认识并有着良好的往来,这些赠予郝明的作品便是因此而来。

 

《长春集》的由来

作为力群的儿子,1940年出生于陕西延安的郝明并没有选择与父亲相同的道路。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毕业后,在中央美术学院及解放军艺术学院就读。之后在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任《新建设》杂志美术编辑,虽然与父亲力群同样有着在杂志工作的经历,但郝明却有着自己的安排。1975年,郝明前往香港定居,1987年去美国,现为史丹福大学胡佛研究中心访问学者。郝明在港期间,曾先后在《明报》、《明报月刊》、《南北极》、《观察家》等报刊撰写专栏。其中评介大陆画家部分,以其专业知识为文,总结画者创作经验,评述客观,极富可读性,也就是在那时候,郝明与《明报》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明报》是现今香港最具影响力的报纸之一,1959年查良镛(金庸)与中学同学沈宝新合资创办,而《长春集》则是为了《明报》二十周年而编纂的两本画册之一,另一本则名叫《不雕集》。这些郝明上款的作品就收入在其中。在《长春集》画册的序言中,金庸写到:“政治上的是非和路线变迁极快,艺术作品却要传之千百年。”

我们出版这本画册,以纪念《明报》创刊二十周年。因为画册本来叫做《长春集》和《不雕集》,含有吉祥的意味,同时是对这些国画家表示崇敬之情。这些绘画虽然都是小品,然而也是精品。因为是友人间藉以留念的即兴之作,就像互通情愫的书信,比之公开发表的文章往往具有更多的真实感情,更少的顾忌考虑,所以这些小品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更加表现了中国绘画的传统风格。我们深以出版这本画册为荣,事实上是借光。

 

《长春集》精品赏析

这批作品虽都为小品,但小而精,多件作品值得品味,其味无穷,画家的生活情趣和艺术格调跃然纸上。《奔牦》、《睡莲》(与黄胄合作)即为吴作人的兴来之作,从中我们就可以发现诸多看点。这批作品中亦两件石鲁之小品,《春水送暖》、《秋荷》。石鲁奇崛之画风极具视觉冲击力,此作应该是石鲁艺术高峰期之作,即七十年代作于西安。画中三只墨笔鸭子,春红零落,一股春意盎然之气暖人心脾。落款之书犹写似画,印章为典型的“画印”。

作为京津画派的代表人物,王雪涛是现代卓有成就的花鸟画大家,特别是他的小写意花鸟绘画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画集中一幅《秋色》借绘蔬果草虫表现秋意漫漫,虽然此作从笔法上看或有疲倦之意,应是70年代中后期所作。虽然此时画家因身体不适难免影响创作,但在此作中依然能感受到王雪涛俏丽清新的独特风貌,寥寥数笔勾勒出蔬果草虫,用笔依旧洒脱收放有度,实为70年代中后期难得佳作。而另一幅《扑蝶》由落款可知作于1974年,是王雪涛艺术创作巅峰时期的精品,画面虽看似简单,却构图巧妙,将一个“扑”字表现得淋淋尽致,无疑是王雪涛工写结合,善于用精巧的画面来表现草虫间的丰富多彩和活泼生气的最佳诠释。画面细致入微,情趣盎然,能将情景结合,把握转瞬即逝的情趣,这在那个年代尤为难得。吴作人善画大写意,诸多动物在笔下即变得栩栩如生,高雅的黑天鹅、可爱的大熊猫、自由的金鱼等等。而我们从这幅《奔牦》中可发现牦牛勇猛精进,但在绘画技法上不见晕染之意,倒像西方之水彩画法。如此画法是市场是不符合大写意之常规,而吴作人在此画作中题款“从不善用熟纸”,从中可知此牦牛是画在熟宣纸上,这也算得上是一种笔墨实验,一破常规另生别趣。这种技法在其他大家,如齐白石的作品中也偶有所见。此牦牛寥寥几笔画面却趣味生动,这在画中的一枚闲章“曾客通天河上”可知答案,吴作人刻此印也是聊表情怀,意旨人生经历了数次磨难,而他删繁就简的艺术风格何尝不是如此呢?!此批作品中还有一幅吴作人和黄胄的合作《睡莲》,从款题中可知,此作画于1973年,画中十余条鱼为黄胄所画,吴作人画睡莲。此作生动不必多说,而款题“一九七三年作人灯下勉写”可知作者当时的心态。在那个特殊的时代,斯文扫地,画家们的心情极其苦闷,但“苦中作乐”也无与人说,名家联手之作,更显此作之珍贵。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