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无论是强者还是弱者,在对世界的建构中都处于一个高高在上的位置。他虽无一技之长,但用自己的眼和手去观看去思考,并顽强地从那个载着历史荣辱的世界中提取图画。
——梅洛·庞蒂
梅洛·庞蒂所说的这种高高在上的建构,虽然出自画家的心灵深处,却源发于那个“载着历史荣辱的世界”,最终将反馈给这个世界,并开启一个美的新世界。艺术家的视野一旦远离了这个公众的生活世界,艺术家的作品一旦回避了公众的目光,盲目地自我表现和过度的个性张扬必然使作品丧失艺术的公共性,呈现出晦涩阴冷或空洞浮华的虚假面目。丧失了公共性的艺术建构(即图画)注定将被公众所遗弃,最终也将被时代所抛弃。
上世纪80年代,西方现代美术观念惊醒了沉睡多年的画家个性,并使之在不久之后走向极端的个性化。极端的个性化追求割裂了当代画家与公众之间的审美通道。在当代画家的心目中,创作纯粹是个人的事,公众并不重要,画家对公众完全是一种单向的指令式发布,如果公众接收不到信息,读不懂,那说明没眼光;如果公众不喜欢画家的作品,那是观众的事,不看拉倒。在公众一边则是另一番情景,从“文革”思想禁锢中刚刚解放出来的心灵开始蠢蠢欲动,关心的是自己的生活小世界或审美小情趣,对美术家之间闹得热火朝天的严肃艺术事件,也许根本不闻不问。90年代以来,尤其是21世纪以后,随着大众媒体的迅猛发展和大众文化消费的悄然兴起,公众的审美兴趣日渐浓厚,接受美术知识的途径和方式也发生了极大的改观,大众审美水平逐步提高,画家与公众的审美距离不断缩小,美术不再单单是画家精英们的事情了。艺术的公共性有望重新回归。
美术报最近推出的“以画说话——美术新青年”活动,无疑为艺术公共性的回归起到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美术报以其在艺术界的巨大影响力和大量版面的大力度为美术青年与公众搭起一个公共性对话平台,为美术青年的优秀作品刊登、推荐,并利用美术报的官方网站、微博等新媒体途径构筑起多渠道的对话“高速”。该活动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美术展览和竞赛的活动形式和规则,在公开的平台——版面上进行,评的各个过程不再由少数美术权威把握,专家学者、画家和普通大众共同参与,形成一种相互制约和互动的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活动的公正性和科学性,为美术青年提供公平竞争的参与机会。更为重要的是,活动着力吸引公众的视线和思绪,拉近公众与画家的距离,引发公众的参与和互动,从而实现艺术的公共性功能。
当然,“以画说话——美术新青年”作为一次新的活动形式,在投稿、选登、海选、评审和最后评定等各个环节,可能也会存在问题,有待人们去解决。比如评审的合理性问题。专家与公众审美水平差距大,人数对比悬殊。如果让极少数的专家与大多数的普通公众拥有同等投票权,就必然使“漂亮”的作品易受青睐,而让真正有个性的优秀作品失去展示机会。两者之间应该如何去平衡?其次,普通公众的审美尚处在萌芽状态,需要美术专家的启发和引导;而专家的审美往往因过于自我,需要与公众生活接上“地气”。如何通过活动让专家与公众实现审美对话和互动?如何去避免重复投票、拉票等不良现象,也需要注意。
美术报从组织形式上为当代美术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公共性对话平台,但艺术公共性的回归不仅仅在于艺术作品能够面对公众,与公众对话,更重要的还在于画家主体的内在更新,从创作内容到创作方法,从艺术观念到终极关怀,都能够走出闭门造车式的所谓个性化探索,直面公众的生活世界,直面当下的文化现实。如此,则“以画说话”将成为“中国好图画”。(来源美术报)
链接:
2013年新年伊始,美术报便推出“以画说话·美术新青年”甄选活动,以笔者之见,这是一件上对国家对社会高度负责,下对美术青年负责的好事。何以?因为中国美术事业的繁荣昌盛离不开人才的培养,需要为年轻艺术家的成长搭建一个较高的平台,摒弃那种庸俗的以地位、以身份、以名头大小来忽悠美术事业和美术市场的陋习,“以画说话”。中国美术事业的繁荣是要靠艺术水准来说话的,特别是中国画走出国门,参与世界的文化艺术交流。若先失却了中国画的母体语言,以四不像或以东拼西凑的语言来宣泄自己,世界会怎么看待中国绘画艺术呢?上世纪90年代,日本一批著名的画家抛弃自身民族的绘画语言,把西方的绘画拾起来搞出了所谓“创新”的作品,当在法国巴黎展出时,受到了冷遇,人们责疑这是民族的东西吗?还是西方的?其实既不是本民族的,也不是西方的,而是一个不伦不类的大杂烩,遭到了西方社会的唾弃。所以繁荣美术首先要繁荣中国画,如果母体美术都不复存在,何来中国艺术的繁荣,更何况中国的工艺美术都是以中国书画为母体而发展起来的。我们要大力颂扬那些路子正、国学精神强的优秀青年画家,当然,对于油画和其他画种的优秀青年画家来说也不可忽视,他们也是文化艺术多元化发展的重要力量。要真正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就要创造一个如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独立自由的创作思想和创作环境。美术报的“以画说话·美术新青年”活动,切实为青年画家的成长提供了一个机会,也搭建了一个较高的平台。所以说此活动对广大青年画家来说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著名画家程十发先生凭借上世纪50年代一个青年美展而得到书画爱好者的关注、支持和爱护,在全国首届青年美展上程十发先生以国画《歌唱祖国的春天》荣获一等奖,在日后发展的道路上一直得到书画爱好者的期许和帮助。人们不会忘记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若不是凭借上海逸夫大舞台展示自己,也许一辈子在泰州农村演出。当然人们更清楚地看到,“以画说话”活动开启了新的品鉴之风,突破了以名头论画好坏、论价高低的传统做法,扩大了书画爱好者、收藏家和投资商的视野,增添了收藏渠道,也更多样化地丰富了群众的书画艺术生活。
可以这么说,“以画说话”这样的活动,是历次活动中(如艺术节、书画拍卖、宣传美术大家等)有新意的一次活动。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国美术的繁荣要靠青年一代;中国美术走出去做好世界的文化交流要靠青年一代;实现中国文化的战略目标结出丰硕成果要靠青年一代;中国的希望在青年一代。关注青年艺术家,帮助青年艺术家,尽一己之力支持艺术家成长就是一项非常伟大的高境界活动,帮助年轻画家的成长,就是帮助了中国的未来。德国银行在全球有1500多家分行,目前主要的250家分行公开收藏艺术品,并坚持三条原则不变:即收藏年轻艺术家的作品、现代艺术、德语系的作品,其藏品已超过一万多件,比德国现代美术馆收藏还多。德国银行每年拿出利润的一个百分点来购藏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充分显示了繁荣并创建一个强大德意志的决心、支持年轻艺术家成长的信心和对社会高度负责的责任心,思想境界是高尚的。笔者曾经采访过从法国回国的著名油画家、上海世博会主题油画《龙舟载道》创作者方世聪,他向笔者讲述了一件事。他说:除了母亲以外(父亲去世较早)他的成长离不开三个恩人,第一位恩人是上海老中医闵漱石,是她长期医治救了他一命;第二位恩人是中学时代美术启蒙老师张文祺,不是他,他不会走美术道路;第三位恩人是个法国姑娘、费加罗报名记者ISABELLE,没有她也许就没有他的今天。在1985年冬ISABELLE访问中国,采访了方世聪,她十分欣赏其油画和精神。按常规一个记者采访结束,事情也基本结束,但是这位姑娘有着很高的修养,后来她不但把方世聪介绍到法国国立装饰美术学院作访问学者,而且寄给方先生24000法郎做经济担保和住房担保,方先生在巴黎举办画展时ISABELLE还带着未婚夫去画廊购买方先生的作品,以示帮助和鼓励其艺术的发展(如今这位姑娘已是法国布列塔尼省的高级官员),可以想象一个优秀美术家的成长离不开社会和热心人的帮助。
美术报“以画说话·美术新青年”活动的结果,是评出50个还是十几个优秀青年画家已不十分重要,即使评上了×大青年美术家,将来能否走得更好,还有待各种因素的聚合和实践的检验。它的全部意义在于这个活动的“本身”及其实行的“过程”,希望在操作的过程中真正做到“以画说话”。作为热心关注的读者,我还建议这个活动在设计上可否再生动丰富一点,甚至还可以针对10位或25位优秀美术新青年评出导师奖和伯乐奖,引导更多的人关注年轻艺术家的成长。(来源美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