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理论 > “雕塑”争议不断 解读什么才是城市雕塑(图)

“雕塑”争议不断 解读什么才是城市雕塑(图)

2013-02-07 08:28 文章来源:爱丽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

昆明大观园“裸女”雕塑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和大众审美意识的提高,全国各大小城市掀起了一股兴建公共雕塑的热潮,但由于缺乏相关部门的引导和监管,一些丑陋的庸俗雕塑趁机疯狂滋生并蔓延,不仅遭到市民的痛骂,也引来网友的吐糟。从今年8月份开始,搜狐网举办了全国“十大丑陋雕塑”的评选活动,经过三个多月的网络搜索、专家筛选和网友评选,近日公布了评选结果,并举行了新闻发布会。一时间,公共雕塑的美丑之争,引发了一场关于城市文化和视觉审美的大讨论,参与者既有普通网友,也有美术专家,既有大众媒体,也有专业报刊。这是一场美与丑、优雅与世俗的碰撞,也是一场专业艺术与大众审美、旧思想与新思维的碰撞。这场碰撞给艺术家与大众带来了一次审美对话的好机遇,不仅有利于提高公众的审美水准,也将开启艺术家对艺术公共性问题的思考。

在由物质满足向精神需求过渡的社会转型时期,大众对艺术的认知尚处在起步阶段,往往只能以朴素的美丑观对艺术作品做出模糊的评判。这种评判有时也可能是一种误判。那么,到底怎样的雕塑是丑陋的呢?

 

\

湖北武汉“生命”雕塑

在网友选出的丑陋雕塑排行榜中,武汉的“生命”位列第一,但《世界艺术》杂志主编徐亮却并不认为它丑:“这个作品是2000年从上百个方案中选出来的,是现代主义作品,非常漂亮。只因后来周边环境恶化,其后期维护有疏漏,所以视觉上才会不雅。”“它由一个非常鲜明的现代雕塑语言构成,确实不算丑陋。为什么老百姓选它?怎样让老百姓接受雕塑语言?雕塑家的确应该关注城市雕塑与老百姓生活的关系。”张媛媛同意徐亮的这一观点,为什么艺术家和网民对同一雕塑会产生不同观感,或许是由于审美教育的缺失。“建什么样的雕塑,它的基础是在全民的审美教育都比较好的前提下。”张媛媛说,现在重要的问题是我们缺乏全民审美教育,“老百姓看不懂,是我们的责任。他们对于现代主义的变形不接受,因为没受过训练,视觉上不熟悉,就觉得很丑。”因此,加强审美教育,才能缩短管理者、雕塑家、开发商、公众的审美差距。加强审美教育很重要,但公众的审美提升后,对城市雕塑的要求也会随之提高。“雕塑家在创作中不能受快餐文化影响,不能简单模仿,这会造成城市雕塑的同质化。此外要考虑大众的审美诉求,在公共文化当中,需要和谐、要符合大众审美的普适性。毕竟公共艺术是大众的艺术,不是媚俗、低俗,也不能只做少数。”

 

 

\

《天行健》雕塑

其实,并不是所有的雕塑都是精美绝伦和壮观恢弘的,有些雕塑确实别出心裁,以“丑”取胜。“"丑得如此精美"是法国著名雕像家罗丹的助手葛赛儿说的,他欣赏了罗丹的雕像作品"老妓"后发出了如此的赞叹。也许正应了那句俗语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

 

1月25日,网上一条“山寨成瘾了?深圳北站大型雕塑被曝也是抄国外的”帖子发出后立即引发公众关注。此次被指抄袭的是四川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四川雕塑协会副会长邓乐的城市雕塑作品《天行健》。帖子中提到一家名为JamesMcNabb、总部位于美国费城的设计公司,指出雕塑《天行健》“从主题、形式到表达手法都疑似抄袭JamesMcNabb的城市系列,只是外面加了圆环和轴来转动”。从帖中的对比图来看,两件作品确有相似之处。圆形的轮廓上有许多建筑,建筑顶端指向圆心。邓乐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专访时明确表示自己的作品是原创的,“我用了两年多时间做这件雕塑,作品是对深圳这个特有的环境区域进行设计制造的。”

该事件随即引发网友热议,有人表示“是否山寨无所谓,好看就行”,亦有人叹“中国的艺术家们日益浮躁,江郎才尽”。

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孙振华发表文章《不是抄袭是创新》就此事表明观点。文中写道:“抄袭的问题,在艺术范围内很复杂,有的时候不同艺术家的确会出现某种不经意的相似,这往往难以避免。在视觉艺术领域,形体和题材都有一定范围的,假设,如果一个人的雕塑作品中出现了"圆"与"建筑模型"这两个概念,以后所有人就再也不能出现这两个因素了,那我们这个世界的艺术也未免太单调了一些。也就是说,在"圆"和"建筑模型"这两个概念出现之后,后来的艺术家从理论上讲,仍有突破和创新的可能。”

针对艺术作品间的相似性,孙振华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专访时表示,不可能要求一件艺术品空前绝后,绝无仅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是可以被接受和容忍的。并且,公众可以抱着理解的态度来看待相似。

孙振华举例说明公众看待山寨的态度很多时候并不妥当,就像一个外国人画水墨,人们不会觉得抄袭,反而觉得亲切,会认为是人类思维的共同性。而中国人对西方的模仿则会很容易被认为是山寨。那么对于模仿和相似,公众又要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

 

 

\

城市雕塑

雕塑家李向群同样承认原创很难。“创新是最难的,不是轻易说出来的。关键不在于你是否觉得山寨,而是你的作品中能否看到你自己地域的生活状态。”而对于艺术作品的相似性,李向群的态度表现得更加严谨,在他看来,地域不同风格是会影响艺术作品的风格呈现。“如果某个局部相似,并不重要,如果整体形态像那就有问题,整体形态才是创意。能否避免作品风格类似,就要看艺术家是否自信,有个性,肯定能区别。地域文化差异肯定是有的,绝对不用担心作品相同,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文化系统,一个地方的人对历史的解读也不同。”李向群说。

 

雕塑艺术的意义

著名雕塑家罗丹曾说:“艺术家要让自己塑造的人物真正成为艺术品,要让它富有生命力、活起来。没有生命便没有艺术,一块石头的欢乐与哀愁,与我们何干呢?”雕塑,因城市而闻名;城市,因雕塑而升华。前不久,有媒体评出了“中国十大丑陋雕塑”,引起坊间热议。在何健君看来,雕塑除了注重外表形式的写实,更应表现出精神层面的活力。“无论材质是青铜还是汉白玉,造型现代或复古,艺术品都应带给人美的感受。大家平时工作都很忙碌,当劳累了一周想静下来歇息时,总是希望看到纯美的事物,能表达生活中朴素的真善美和人文关怀的作品能把人从庸俗和迷茫中‘解救’出来,得到精神上的慰藉。”

公众在痛骂丑陋艺术的同时,还应该不断提高艺术的鉴别力,注意区分外形丑陋与内心丑陋的差别,对一些非常态的新艺术形象,应多一份耐心和包容,而不是盲目地一味否定。就像看“老子吐舌像”,应该透过外表本真的吐舌神态,去欣赏老子的内在气质和形象气度,而不是因其外形的“不雅”而简单地认为就是丑陋雕塑。

反过来,艺术家创作公共雕塑是否应该顾及公众的接受度和反馈意见呢?艺术作品从艺术工作室走向社会,是艺术家实现个人社会价值的重要环节。艺术家创作的个性化作品一旦进入公共空间,就意味着已经与公众发生了联系,不再单单是艺术家个人的事情了。如果艺术家仍然以专家的姿态高高在上,埋头于个性化探索,忽视公众的存在,忽视作为社会主体的当代人的生存状态和审美需求,习惯于单向输出式的创作行为,那么苦涩古板的艺术语言和空洞乏味的表现内容,必然使公众敬而远之。艺术成了一种无人理睬的自言自语,丧失了公共性。丧失了公共性的艺术最终必将被时代所遗弃。观众的想法尽管不够“专业”,但朴素的想法中是否也可能隐藏着“专业”视角所不及的思考呢?艺术家应当由此反思一下自己的创作行为。当然,艺术家并不是要一味地迎合,而是在了解公众所思所虑、思考层面和审美走向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思考和创作,在独立思维和个性表达的同时,多看看自我以外的真实世界,多听听非专业的真心感慨,先多一些输入,而后输出。如此创作的艺术作品必然更加言之有物和有的放矢,更加鲜活当下,最终必将为公众所理解和接纳。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