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大观园“裸女”雕塑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和大众审美意识的提高,全国各大小城市掀起了一股兴建公共雕塑的热潮,但由于缺乏相关部门的引导和监管,一些丑陋的庸俗雕塑趁机疯狂滋生并蔓延,不仅遭到市民的痛骂,也引来网友的吐糟。从今年8月份开始,搜狐网举办了全国“十大丑陋雕塑”的评选活动,经过三个多月的网络搜索、专家筛选和网友评选,近日公布了评选结果,并举行了新闻发布会。一时间,公共雕塑的美丑之争,引发了一场关于城市文化和视觉审美的大讨论,参与者既有普通网友,也有美术专家,既有大众媒体,也有专业报刊。这是一场美与丑、优雅与世俗的碰撞,也是一场专业艺术与大众审美、旧思想与新思维的碰撞。这场碰撞给艺术家与大众带来了一次审美对话的好机遇,不仅有利于提高公众的审美水准,也将开启艺术家对艺术公共性问题的思考。
在由物质满足向精神需求过渡的社会转型时期,大众对艺术的认知尚处在起步阶段,往往只能以朴素的美丑观对艺术作品做出模糊的评判。这种评判有时也可能是一种误判。那么,到底怎样的雕塑是丑陋的呢?
湖北武汉“生命”雕塑
《天行健》雕塑
其实,并不是所有的雕塑都是精美绝伦和壮观恢弘的,有些雕塑确实别出心裁,以“丑”取胜。“"丑得如此精美"是法国著名雕像家罗丹的助手葛赛儿说的,他欣赏了罗丹的雕像作品"老妓"后发出了如此的赞叹。也许正应了那句俗语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
1月25日,网上一条“山寨成瘾了?深圳北站大型雕塑被曝也是抄国外的”帖子发出后立即引发公众关注。此次被指抄袭的是四川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四川雕塑协会副会长邓乐的城市雕塑作品《天行健》。帖子中提到一家名为JamesMcNabb、总部位于美国费城的设计公司,指出雕塑《天行健》“从主题、形式到表达手法都疑似抄袭JamesMcNabb的城市系列,只是外面加了圆环和轴来转动”。从帖中的对比图来看,两件作品确有相似之处。圆形的轮廓上有许多建筑,建筑顶端指向圆心。邓乐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专访时明确表示自己的作品是原创的,“我用了两年多时间做这件雕塑,作品是对深圳这个特有的环境区域进行设计制造的。”
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孙振华发表文章《不是抄袭是创新》就此事表明观点。文中写道:“抄袭的问题,在艺术范围内很复杂,有的时候不同艺术家的确会出现某种不经意的相似,这往往难以避免。在视觉艺术领域,形体和题材都有一定范围的,假设,如果一个人的雕塑作品中出现了"圆"与"建筑模型"这两个概念,以后所有人就再也不能出现这两个因素了,那我们这个世界的艺术也未免太单调了一些。也就是说,在"圆"和"建筑模型"这两个概念出现之后,后来的艺术家从理论上讲,仍有突破和创新的可能。”
针对艺术作品间的相似性,孙振华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专访时表示,不可能要求一件艺术品空前绝后,绝无仅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是可以被接受和容忍的。并且,公众可以抱着理解的态度来看待相似。
孙振华举例说明公众看待山寨的态度很多时候并不妥当,就像一个外国人画水墨,人们不会觉得抄袭,反而觉得亲切,会认为是人类思维的共同性。而中国人对西方的模仿则会很容易被认为是山寨。那么对于模仿和相似,公众又要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
城市雕塑
雕塑艺术的意义
公众在痛骂丑陋艺术的同时,还应该不断提高艺术的鉴别力,注意区分外形丑陋与内心丑陋的差别,对一些非常态的新艺术形象,应多一份耐心和包容,而不是盲目地一味否定。就像看“老子吐舌像”,应该透过外表本真的吐舌神态,去欣赏老子的内在气质和形象气度,而不是因其外形的“不雅”而简单地认为就是丑陋雕塑。
反过来,艺术家创作公共雕塑是否应该顾及公众的接受度和反馈意见呢?艺术作品从艺术工作室走向社会,是艺术家实现个人社会价值的重要环节。艺术家创作的个性化作品一旦进入公共空间,就意味着已经与公众发生了联系,不再单单是艺术家个人的事情了。如果艺术家仍然以专家的姿态高高在上,埋头于个性化探索,忽视公众的存在,忽视作为社会主体的当代人的生存状态和审美需求,习惯于单向输出式的创作行为,那么苦涩古板的艺术语言和空洞乏味的表现内容,必然使公众敬而远之。艺术成了一种无人理睬的自言自语,丧失了公共性。丧失了公共性的艺术最终必将被时代所遗弃。观众的想法尽管不够“专业”,但朴素的想法中是否也可能隐藏着“专业”视角所不及的思考呢?艺术家应当由此反思一下自己的创作行为。当然,艺术家并不是要一味地迎合,而是在了解公众所思所虑、思考层面和审美走向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思考和创作,在独立思维和个性表达的同时,多看看自我以外的真实世界,多听听非专业的真心感慨,先多一些输入,而后输出。如此创作的艺术作品必然更加言之有物和有的放矢,更加鲜活当下,最终必将为公众所理解和接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