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韩国文化艺术委员会、中国驻韩国大使馆主办,中国美术馆、韩国艺术委员会美术馆、艺美基金会共同承办的“@What——中国艺术新一代”中国美术展2月5日在韩国首尔Arko艺术中心开幕。中国美术馆范迪安馆长在记者见面会上详细介绍了本次展会的主题和展示作品等内容。记者见面会后,范馆长接受了人民网视频专访。
人民网记者和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合影留念
记者:范迪安馆长,您好!
范迪安:您好!
记者:感谢您在百忙中接受人民网的专访。首先,请您通过人民网向中韩两国的网友打个招呼吧。
范迪安:人民网是中国在音像和图像两方面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型网站,尤其对关注中外文化的中外交流十分关注。我首先通过人民网向广大网友们致以新春的问候。
记者:您以前来过韩国吗?能否谈一谈您对首尔的印象?
范迪安:我这次是第四次访问韩国。中国美术馆与韩国的美术馆界、韩国的美术界有许多交流。我们曾经举办过韩国老一辈艺术家的展览。我们和韩国国立现代美术馆互办过大型当代艺术展。我接触了韩国视觉艺术方面的一些朋友。其中有美术院校系统的,比如弘益大学、国立首尔大学等。他们的美术教育和中国有着普遍地交流。两国在艺术教育,尤其是在设计艺术教育上有很多交往。韩国向中国派出了许多留学生,主要是学习中国画、水墨画。韩国的现代设计教育,在中国的美术院校教育中也起着很好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另一个层面是美术馆的交流。这些年来,中国的美术馆以及全国各地的一些美术馆与韩国的美术馆界往来还是比较频繁的。通过一些展览的项目、研讨的项目可以更好地了解彼此艺术的发展。
第三个是艺术市场,或者说是艺术产业方面的交流十分活跃。韩国在北京有好几家画廊,一直是画廊界的楷模。韩国的收藏家也收藏中国的艺术作品。中韩两国在艺术市场及艺术产业的发展上保持着良好的交流态势。但是说到底,艺术的交流还要更多的让作品进行交流,让艺术家形成交流,这样的话就能够彼此相互认识。我的印象是,韩国无论是在艺术教育、美术馆、艺术博物馆的发展还是艺术产业的发展都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来研究、了解和借鉴。
同样我也注意到韩国的艺术界也非常关注中国艺术的发展。从艺术创作生产到艺术产业的发展,大家都觉得在艺术的范畴中,中韩两国既有有许多可以相互借鉴补益之处,也有很多可以共同探讨、共同汲取文化与产业效益的共同点。
记者:我们知道本次中国美术展的主题是“
范迪安:值此中韩两国建交
第一,严格来说它是一个全球性的课题。就是说当代艺术所遇到的全球挑战。进入新世纪以来,越来越迅速的全球化的进程中艺术怎么来表达艺术家的生活方式、感受方式和表达方式?我们注意到是越来越多地和信息、网络、数字媒体联系在一起。网络时代带来的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成为一个艺术可以表达的新主题。
第二,这也是中韩两国艺术比较突出的共同特征。因为我们处在东亚的文化圈、东亚经济社会发展的轨道中。所以中韩两国,特别是两国年轻的艺术家都面临着一个在信息时代如何能够形成一种新的语言的课题。这个展览是要回答一个全球化文化的艺术课题,第二个是要反映中韩两国年轻一代艺术家的共同课题。所以规模虽然小,但是它是一个新的命题。
记者:那么本次展览都选择了一些哪些中国艺术家的作品?本次展览有什么亮点?或者您对本次展览有什么期待?
范迪安:一个展览的规模是有限的,但是这个展览所选择的艺术家是构成这个展览亮点的重要基础。这次是中国美术馆的策展人和韩国艺术委员会美术馆的策展人联合工作的结果。当然,中国美术馆方面起了主导性的作用。我们的策展人向对方介绍了中国当代艺术的若干重要特征,也提出了艺术家的人选。他们也努力研究中国当代艺术,对这个展览的人选和作品的形态也提出了他们的期望。比如说他们希望这个展览既年轻又比较权威,希望选择的艺术家有新面孔,但是作品也要有足够的水平。所以,展览就形成了目前的人选结构。其中两位艺术家是比较年长的,一位是现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的徐冰,还有一位是中央美术学院的教授,特别是在新媒体学科方面的带头人缪晓春。这两位在过去20年里都在国际艺术界进行了广泛地交流,也获得了很高的国际声誉。徐冰当年在北京刻了一种类似于汉字但是是一种新的解读的“天书”。后来又创作了一种英文和中文形象相结合的这样一种文字,由此来探讨文字之间的文化差异与文化交融的可能性。他早就获得了许多世界性的荣誉。缪晓春也是中国艺术界参加过维斯尼双年展、卡塞尔文献大展等许多重要展览的媒体艺术家。他在数字媒体这种语言手段的探索上走在了前列。但是来到首尔现场交流的是一批更为年轻的一些艺术家,像李晖、王卫,还有几位女艺术家,他们相对比较年轻。但是他们也有很丰富的国内外展览交流的经验。他们的很多作品,比如李晖的作品过去也曾经在韩国展出过。艺术家不论年龄的大小,实际上重要的是他们状态的年轻、他们思维的年轻。他们的观念和语言表现方式很好地体现了当代人的这种特征。这个展览就会整体上呈现了年轻态。
记者:对本次展览有什么具体期待?
范迪安:美术馆所处的区位我觉得是很有特色的。据了解年轻人比较喜欢在这里聚会,这里是文化和休闲相结合的区域。我相信在展览期间,恰逢中韩两国的春节,能够让年轻人更多地走进这个展览,能够在韩国年轻一代的朋友中引起很好地反响。通过认识中国年轻艺术家的作品,能够看到中国艺术今天的活力!就像我们通过艺术文化上的“韩流”来认识韩国文化的活力一样。中国需要更多地向世界展现自己年轻形态的艺术。
记者:您如何评价韩国在当代美术及艺术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今后在开展与韩国艺术交流方面有没有什么特别的计划?
范迪安:韩国艺术走过了一条具有亚洲,特别是东亚文化特点的现代之路和当代之路。从1954年开始,韩国艺术比较多地受到了欧美现代艺术的影响。一大批艺术家前往欧美留学然后回到韩国开展艺术教育,所以他们整个艺术教育的基础是一个现代型的,其中就包括了抽象艺术、各种形态材料媒介的艺术语言。韩国的艺术在现代涌现了不少世界性的艺术家。同样在当代这一方面的话,韩国艺术也是随着它韩国社会的全球态势,进行了许多新的探索。所以中韩两国在艺术的历史上有过不同的走向,但是在当代的层面上有许多共同的趋势。所以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向中国观众介绍韩国艺术。一个角度是介绍韩国20世纪以来,也就是它艺术的现代之路。这一点对于我们来说有许多材料是新鲜的。中国的20世纪以来的艺术发展跟韩国的情况不完全相同,这里面有一种陌生的吸引力,可以更多地进行学术上的研究。另外一个层面就是要在当代艺术上有所交流。这里面是共同的话题多,共同面临的挑战多。不仅是作品的交流,更重要的是要推动年轻艺术家——人的交流。这将有利于巩固中韩两国文化交流的成果,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基础。
记者:在中国艺术界,大家都把中国美术馆称为“最高美术殿堂”,但在国内一般的大众对美术馆还是心存敬畏,还是觉得与自己生活很遥远的事情。请您介绍一下中国美术馆在让普通百姓走进“最高美术殿堂”、提升社会整体审美水平这一块都做了哪些工作,今后有什么计划。
范迪安:这个问题提得很好。中国美术馆在中国的美术界,特别是在公众心目中,的确是代表国家水平的美术艺术殿堂,也是对外艺术交流的窗口。许多老一辈的艺术家在这里展示了他们的毕生创作,也有许多年轻的艺术家通过他们的成名作从中国美术馆起步。中国美术馆与国际上艺术博物馆保持着联系,举办了许多优秀的国际艺术展览,同时也向世界介绍中国艺术。所以中国美术馆是一个功能性比较综合、同时拥有十万多件藏品的大型美术馆。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如何更好地发挥国家文化设施的作用,如何更好地通过美术馆的平台能够提升我们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这是新的课题。具体来说,今年的变化有两个方面。
第一,在2011年在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中国所有的美术馆、博物馆都面向公众免费开放。中国美术馆也在2011年的春天全面免费开放。这个免费开放就给老百姓带来了文化惠民实实在在的益处。许多原来对美术觉得比较遥远的观众朋友们,现在可以随时走进美术馆。我们也免费开放的形势下,更好地来提高展览的丰富性,让观众随时走进美术馆都能够看到精彩纷呈的美术作品,能够感受多样化的审美体验。因为现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一个突出的标志就是老百姓在物质生活条件提升之后,对于文化需求特别是审美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中国美术馆立足于满足人民群众审美文化需求这个角度出发,来策划优秀的展览,来提供丰富得公共教育活动。
另外一方面,随着我们现代社会的发展,民族审美水平的整体提升也是一个迫切的任务。因为艺术既是提供人们审美感受的,但是更是陶冶人们心灵和情操的。所以美术馆在为了促进审美文化的整体提升,掌握了基础的、多样化的审美经验,让人们在艺术的欣赏中感受创造的力量。这些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主要是通过我们专家学术讲座、艺术家与观众的互动及我们其他相关的活动来推动美术馆成为公众的审美文化家园。让大家走进美术馆,觉得可以学到新的知识,欣赏到新的作品,了解到新的风格,理解新的语言,同时可以更多地陶冶自己的情怀。
记者:再次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接受人民网记者的专访,马上就是蛇年新年了,祝您在新的一年万事顺利!谢谢!
范迪安:谢谢!也祝广大网友朋友们新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