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理论 > 山水:悲观中的反抗

山水:悲观中的反抗

2013-02-28 09:02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河西

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乎山水之间也。

中国画家寄情山水,以水墨丹青描摹的,与其说是人间胜景,毋宁说是愁绪与希冀。多少人骑驴往返于山间小径之上?又有多少平远寒林于江岸遥望?溪山雨意,鹊华秋色。山,或峰峦耸峙,或吻岸低回;树,或孤松挺拔,或拂柳依依。单张来看,不乏写实之处,可是对照翻阅,又极为抽象,空山行人稀的相似性让观者犹如进入《西游记》中循环往复的山岭之间。这样一种山水画的传统,究竟是以山水寓意“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儒家精神,还是追求道家清净无为佛家四大皆空以悟道,抑或,仅仅是师承流传的一种中国式趣味的体现?

现存最早的山水画——宋徽宗题“展子虔游春图”,虽然表现手法还比较单一,但是基本格局已经奠定:人小如蚁,几乎全部画面都留给自然风光,春游的主人公,骑着高头大马,却可以忽略不计。名为“游春”,山花却开得并不艳丽,反而触目皆是枯树,观之,心境,怎么似乎都没有被明媚的春光所浸染,反而变得萧瑟寒凉,要脱口问一句:这是春天吗?

千里江山,美景万千,能寓目否?看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在长达636.9厘米的尺幅上画富春江沿岸大岭一带风光,纵是山体描绘雄健、草木有生机,但有一半的画面,全都留白给长空流水,毕竟给人空寂之感。在给好友倪云林画的《春林远岫小轴》题诗时,黄公望写:“春林远岫云林画,意态萧然物外情。”萧然,正是倪云林《渔庄秋霁》给人最深的印象,此时,1350年前后,倪云林连遭挚友亡故、长子早逝的打击,空茫心灰,这种悲伤的心情,从前景上披麻皴石上的那棵落叶灌木,就能强烈地感受到。这位规划设计苏州狮子林的著名画家和设计师在画上自题:“江城风雨歇,笔研晚生凉”,可以说寥寥几语,写尽了人生的无奈和苍凉,可是,另一层面,那株落叶灌木还活着,还在这无奈与苍凉中不屈不挠地生长,难道不是一种悲观中的反抗?

 

展子虔生活的时代,从五代的北齐至隋,战争频仍,此起彼伏,到唐玄宗宫廷政变,杀死哥哥弟弟国家才进入贞观之治,可是此时展子虔早已驾鹤西去。黄公望,因上司贪污案受牵连,被诬入狱,出狱后改号“大痴”,从此信奉道教;画《骑驴思归图》和《山路松风》的唐寅呢?1499年,他参加会试,涉及泄题案而终止了宦途。当然也有在仕途中如鱼得水、一生安稳的画家所做的宫廷画,但总体而言,能够在知识分子中间引起巨大共鸣的,不是花灯烂灼妍姿美质,而是冷山远寺青溪泻玉淡淡芦洲点点苔影。也许枯寂萧瑟,才更能见其笔墨中的风骨,不流于俗的文人姿态。“白日传心净,青莲喻法微。天花落不尽,处处鸟衔飞。”你可以从郭熙《早春图》的S形山脉和蟹爪树、马远《山径春行》的拖枝垂柳和翩飞小鸟中细读出一种静态中的动感或者动势,但是这种动感,如此内敛,以至于你必须细细体味其中三昧,静中之动,动中之静,正如悲观中的反抗,反抗中的悲观,妙不可言。

荆关李巨董范马夏以至元四家、明四家,山水流处,天地有大美。可是这美,在中国山水画家的笔下,绝非对自然的刻板描摹,更多的,显然是当下心境的展现,是怀才不遇政治失意?有,还有一层,更重要的,是气节操守的隐喻,山之高,在主体的人精神修养之高,而不在权力庙堂之高,这一点,以避世的方式表现出来也好,以怀乡的方式存世也罢,时不我与之时,你是为五斗米折腰还是宁折不弯、像山一样高昂头颅,像水一样自然流淌?他们选择后者。

胸中有丘壑,山水自在心间,这才是醉翁之意的真谛,也才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古典逻辑:山水即我,我即山水。可知,以山水自况,怎么会景中无人?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全是人啊。

于今之世,更堪回味的,不是山水笔墨的形式,而是形式中的中国知识分子精神。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