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理论 > 林怀民:舞近于诗,要激发生理反应

林怀民:舞近于诗,要激发生理反应

2013-03-05 10:10 文章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在电话采访林怀民时,听得出他心情很愉悦。采访于《九歌》在国家大剧院彩排的间隙进行,林怀民一直爽朗地笑着。上月21日,美国舞蹈节为林怀民颁发了“终身成就奖”,作为欧美以外地区得此重要奖项的第一人,林怀民没有理由不高兴。

林怀民常说《九歌》是云门舞集一部具有分水岭意义的作品,不仅在于它是云门1991年复办后的第一部大作品,也在于作品以极尽繁丽之势,让林怀民此后的创作思路发生了很大变化。《九歌》当时请了美籍华人设计师李名觉做荷叶荷花布满天的布景,水泽繁花深处,舞者头戴以贺兰山脉初民岩画为灵感制作的祭祀面具,在台湾邹族民乐、西藏宗乐梵唱、印尼甘美朗乐、日本雅乐以及印度笛乐中,跳各种祭祀舞蹈,是一出现代人的诸神复活。

20年后的今天重新再看这部作品,林怀民的感觉是有点“重”,因为状态太繁琐。“我是写小说出身的,很多作品都是从文学、神话取材,《白蛇传》、《红楼梦》、《九歌》都是有叙事色彩的作品。”但文字伤舞,林怀民说,讲求文字可以界定的表现往往限定了肢体的丰富性,而舞其实是近于诗的,舞蹈的特长应该是以舞者的生理发作(运动),激发观众的生理反应,进而带来能量交换。

《九歌》是林怀民最后一部把所有东西都做到很满,有特定角色、姓名和个性的作品。而后,他用了大约20年的时间,试图洗去对文字的牵挂,改用画面、动作来思考。林怀民自觉1994年《流浪者之歌》之后的作品比较成熟,因他开始学着简化:舞者不再为一个特定角色服务,肢体解严、动作繁复的同时蕴含亦较为深厚;舞美和服装的设计也越来越简单利落,舞者往往一身或黑或白的素衣素裤,男舞者裸露上身,女舞者穿贴身棉制衣服,用他们的呼吸控制并带动观众的呼吸,“身体这么漂亮,就不要用布盖住吧。”

在现代舞越来越讲究简洁抽象,多媒体技术迅速融入的当下,巡演《九歌》这样的作品终归是不划算的。因此,林怀民打算演完之后将《九歌》二度封箱,让它歇一歇。

 

“台湾很小,但可以做实验室”

东方早报:这次获得美国舞蹈节的终身成就奖,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林怀民:很高兴。以前得这个奖的人,大部分是西方舞蹈史里里程碑似的人物,像玛莎·格莱厄姆、皮娜·鲍什、莫斯·坎宁汉等,所以这个奖项的确很有分量。另外,这个奖创设了三十多年,我是欧洲和美国以外得奖的第一个人,中国台湾离欧美的舞蹈中心很远,能得奖很难得。云门曾经很穷困,到现在财务上也需要很多精力来打理,但我的方法一贯是有钱没钱、有奖没奖都要工作。得奖是对我以前的鼓励,但当我要面对新作品时,这个奖其实对我一点用都没有,我还是手足无措呀。

东方早报:说到奖项,李安最近又拿了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很多人会将你们并称为“台湾之光”。在你们这代人心中,是不是潜移默化中都有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

林怀民:我想都有。李安也算和我同是一代人,虽然他小了我几岁。不过我和李安最大的不同在于,李安是在美国专业精神非常到位的环境里工作,我是40年来一直在台湾。李安得奖我高兴得不得了,他是很拼命的人,每部作品触碰的问题和题材都不一样,但都鞠躬尽瘁。我们每次去纽约演出,他一定会来看,他回台湾拍片我们有时也会小聚一下。他是非常和善的人,我从心底敬爱他。

东方早报:自1993年来内地巡演《薪传》至今,你对内地的情感有什么变化吗?

林怀民:云门的生命里已经有了大陆的掌声。我特别高兴的是,每次来这都能看到观众质素的提升。随着观众对国内外文化种类的见识越来越多,大家视野开了,进剧场也习惯了,眼睛都练出来了。

东方早报:每次云门到内地演出,都能看到你在很辛苦地做宣传,会不会担心自己被媒体宣传过度消费?

林怀民:我也希望可以不要做,但因为大陆舞蹈演出的风气还没有很稳,主办单位都希望把票卖完,我也不想别人在我身上亏钱,所以很忙,也很累。我们去世界各地演出,其实只有来大陆才有这么多事要做。在国外我们只要管演出就好,还没到票就已经卖完了,行销、宣传的事会很少。媒体没有消费我,只是在报道我们的演出,我当然希望大陆以后的剧场文化越来越稳固,这样我的工作也可以少很多。

 

“只要有一个地方在,云门就不会散”

东方早报:今年云门成立40周年,你会怎么评价它现在的成就?

林怀民:我觉得我非常幸运。我自己是从写小说半路出家的,40年来一路都在学习。云门是台湾第一个全职舞蹈团,前面没有例子可以让我们学习和引用,一切都是从零开始,居然也活到了40岁。这和台湾给我们的鼓励和财力后援有很大关联。我创团时并不是为了要发挥我的编舞才华或创作欲望,那时只是想到社区和学校这样的基层演出。

东方早报:很多以核心人物带头的世界现代舞团(如莫斯·坎宁汉舞蹈团)在领头人离开后,都会面临一个彷徨或解散的情况,你会担心退休之后云门的将来吗?

林怀民:不会。云门在2008年失火后,我们在没有发动正式募捐的情况下,就有5000笔捐款进来,企业界、学生和家庭主妇都捐了钱,因为他们发现云门是在一个租来的违章建筑里工作。我们现在正在台湾淡水镇盖一个“云门之家”,2015年盖完之后就可以开始营运,我们和新北市政府签了合同,可以使用这块地皮50年。只要有一个地方在,云门就不会散,即使有一天我不再编舞,年轻编舞家也可以取而代之,把云门运营下去。

很可能我离开之后,我的作品会在云门慢慢消失,因为舞者的训练体系若改变,很多舞就跳不来了。但跳不跳我的舞不重要,重要的是新一代编舞家一定会用他们的创意来和新时代的观众对话。我不希望云门成为博物馆。

 

“编舞是个数学题,就像盖房子”

东方早报:如果可以重新选,写作和编舞你会做哪个?

林怀民:我不大想这个事,两件事都挺好的。跳舞的事会比较烦,合作的人多,面也很广,我都没有自己的时间,但演出可以和现场几万人互通声气;写作是孤独的行业,我喜欢这种孤独,两者很不一样,没办法说哪个比较好。

东方早报:在你以往出版的文章中,我们常常能看到“流泪”这样的字样,这种感性和敏感对艺术创作是好事吧?

林怀民:我泪腺非常发达,看电影容易哭,看《少年派》也会哭,哈哈。敏感、爱哭对创作会有帮助,但并不保证会把工作做好。编舞就是个“数学题”,像盖房子一样,坚硬也理性,你因为敏感得来的感情,还是要透过理性处理呈现出来。观众获得的是感性,但我们的创作完全就是盖房子。我的个性还好理性、感性都平衡。

东方早报:谈谈即将于11月首演的新作《稻禾》,现在创作对你来说是信手拈来,还是一样容易有阵痛?

林怀民:去年四五月我们就开始往台东池上乡做田野调查,现在编了一个多月,只编了10分钟不到。我也不着急,反正工作时总会有积累。我每部作品都是用了很长时间摸索出来的,都是从零试着找出路,若是知道路在哪里,反倒兴味索然。实际东西是在排练场和舞者“撞”出来的。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