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理论 > 女性艺术的喜与忧

女性艺术的喜与忧

2013-03-12 08:55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艺术圈的景象很有季节性——春节前后,是艺术类活动的淡季;随着春天的脚步的临近,活动也越来越多。本周更特殊,全国“两会”恰逢“三八”妇女节,就仿佛是两个礼炮,“轰”的一声,艺术圈又多了话题。

两会期间,文化艺术界的代表委员们每天被媒体轮番轰炸,采访不停,媒体上的报道铺天盖地,艺术家为国家发展建言献策之余,也结结实实地露了一次脸。

会场外,虽然时有雾霾,渐暖的三月,数量众多、名头繁杂的艺术展览还是如期在中国大地上遍地开花,尤其是3月8日。细心的读者可以发现,平时在画廊、美术馆里难得一见的女性艺术家展览,在这一天集中亮相了。比如,在北京炎黄艺术馆开幕的“逸香盈素——2013青年女艺术家中国画邀请展”邀请了40位女艺术家参展。此外,在上海、天津、湖北、福建、广东、浙江、陕西、内蒙古、山东等不少省份的城市都纷纷举办了女艺术家的个展或者群展,从中青年女艺术家的作品展到已故老艺术家的回顾展。贵州省美术家协会还成立了女画家协会,说要为女性艺术家服务。女性艺术家们仿佛成为了艺术市场的主角儿,画廊和美术馆纷纷策划展览提供场地,颇有点众星捧月的意味,仿佛女性艺术家的作品和地位得到了充分尊重。而事实上并非如此。

 

国内的机构和个人纷纷选择在“三八”妇女节这一天举办女性艺术家的展览,究竟是出于什么考虑?笔者以为,首先在于能够获得媒体更多的关注,增加女性艺术家的曝光率。其次,艺术市场在用这样一种方式,展现女艺术家在美术圈中的地位。而事实上,批评家们的吹捧、社会的关注并不能让展览的学术品位稍有提升,反而沦为节日里的一道风景被大众消费,而这种节日化展览一旦成为一种惯性被沿袭下来,则会加剧女艺术家们在学术上和市场上的边缘地位。

实际上,各种艺术类的圈子都是男士们占据着主导地位,他们占据了美协、画院、美术学院的绝大多数席位,他们的作品占据了几乎全部的美术馆和画廊,即使是艺术市场,也被掌握在男士们的手中。以正在召开的两会为例,书画艺术界的代表委员们几乎都是男士。女性艺术家及其作品被淹没在了浩如烟海的艺术品市场中,从其中脱颖而出、与男性艺术家比肩而立的少之又少。

人们几乎从不提“男艺术家”这个概念,而艺术家一旦是女性,则被很自然地称为“女艺术家”,当她们被贴上“女性”的标签时,也同时被贴上了“小众化”“特殊化”“边缘化”的隐形标签。这种标签带给女性艺术家的现实影响是多方面的,如对其创作能力、学术水平的质疑,艺术市场反应的冷淡等等。因为得不到外界的认可就没有展览机会,没有展览机会就没有惹眼的艺术履历,那么也就得不到市场的青睐,可以说女艺术家的生存比男性艺术家要艰难得多。在“三八”节期间扎堆展出自己的作品,从而获得展出的机会,大概是女艺术家们无奈的选择。

艺术本没有性别之分,抛开男与女的区别,用纯粹艺术的眼光和标准看待艺术品,是整个社会都需要做的功课。

(祝如)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