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理论 > 何桂彦:无现代审美追求就无抽象艺术

何桂彦:无现代审美追求就无抽象艺术

2013-03-19 09:47 文章来源:艺术国际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记者:老师,我注意到您对中西抽象有个本质的区别判断,“与西方分裂的现代性有所不同,中国的抽象是在‘整一的现代性’背景中发展过来的”,我想请教您两个问题:一是“整一的现代性背景”怎么理解?二是抽象艺术与现代性是怎样的关系?现代性是不是抽象的基因?

何桂彦:“整一的现代性”是批评家高名潞先生的观点。意思是说,和西方审美现代性与社会现代性的分裂不同的是,在中国当代艺术的文化语境中,它们是相互依存的,但社会现代性处于支配地位。如果追溯西方抽象艺术的发展,其内在轨迹却始终以审美现代性为旨归。不管是19世纪中后期的“为艺术而艺术”的思潮,还是“有意味的形式”,以及格林伯格提出的抽象艺术的“简化”发展原则等等,它们都在审美领域之内。没有对文化与审美现代性的追求,就不会有抽象艺术。

记者:我想西方的抽象艺术,大概可以概括为两个路向:蒙德里安、马列维奇通过“形式独立”追求“精神自治”的理性抽象,还有就是波洛克、马瑟韦尔的表现性抽象。在中国艺术家去学习西方的时候,对这两种抽象有什么反应?

何桂彦:一般的说法是以康定斯基为代表的“热抽象”和蒙德里安为代表的“冷抽象”。但这种概括仍然很粗糙,因为只涉及到表面的风格,没有注意到抽象艺术产生背后的文化逻辑。波洛克、马瑟韦尔属于美国抽象表现主义,与欧洲的这两种抽象应该是有很大区别的。美国抽象表现主义是20世纪30年代晚期反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以及40年代处自由主义思潮兴起的产物。在“二战”期间,以及后来的“冷战”中,美国抽象表现主义是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的。中国艺术家对西方与美国抽象艺术的学习,大多停留在模仿层面,这个过程集中体现在20世纪80年代。

 

记者:90年代起的抽象水墨,在今天仍有不少人在画,您怎么评价这种倾向?会不会逃逸到中国传统绘画的避世趣味里?

何桂彦:90年代的中国抽象集中体现在水墨领域,有表现性抽象、媒介性抽象、观念性抽象。和80年代比较起来,90年代水墨领域的抽象不仅有现代主义的美学诉求,而且,水墨也能赋予作品潜在的东方文化身份。后者主要是因为90年代已经触及到了全球化的问题。如果今天的水墨抽象仍然只是形式、语言的玩味,那就没有太多意义了。有点类似于传统中国画中的“逃逸”。

记者:在谈到中国抽象的时候,您数次提到应该介入当代,介入现实,为什么?您对抽象与观念做过研究,这二者是什么关系?

何桂彦:抽象艺术对现实的介入只能是间接的,主要仍体现在审美,以及形式表达的观念性上。抽象与观念的关系,最简单的理解是,抽象的形式不再是对表象世界进行“有意味”的形式概括,而是艺术家观念化的产物。这里的观念,既可以来源于艺术家对既有艺术史逻辑的思考,也有个人方法论的自觉,也可以来自对中国过去一些视觉资源与创作观念进行创造性的转换。观念抽象的艺术家有很多,如孟禄丁、梁诠、李华生、张羽、王光乐等。

记者:您认为抽象艺术的核心精神在于什么?

何桂彦:个体的创造性与艺术家的主体自由。

记者:您谈到“中国抽象要考虑自己的文化追求”,抛开当前抽象的种种问题,您认为如何建立自律的中国抽象本体?也即理想中的中国抽象?

何桂彦:这需要几个层面的问题都能得到有效的解决。一个是,中国当代艺术需要真正完成自身的现代主义历程。在《中国当代艺术的“三级跳”》一文中,我就谈到“新潮美术”的迅速退场使中国的现代主义建设提前夭折。在西方,抽象艺术始终是现代主义的核心,从这个角度讲,抽象艺术如何向前发展,将最终决定中国当代艺术是否有深入的内涵。另一个是今天的抽象艺术家需要有方法论的意识。第三是,中国的抽象艺术需要有有别于西方抽象艺术的批评话语和理论体系。一旦这几个问题有了很好的解决,中国抽象艺术的本体自然就显现出来了。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