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枢撰《题宋版通鉴总类》在去年嘉德秋拍中1380万元成交。(嘉德供图)
深圳商报
自去年匡时春拍“过云楼藏书”创下2.16亿元天价后,古籍善本价格普遍有所提升,收藏人群也在不断扩大。记者近日采访发现,深圳收藏市场涌现出不少古籍发烧友,他们具备一定的收藏知识,不再抱有“捡漏”幻想,而且将眼光投向刻印俱佳的明清刻本。
“过云楼藏书”创下2.16亿元天价。(匡时供图)
小众也具升值潜力
记者了解到,自1993年有艺术品拍卖以来,古籍拍卖在整个文物艺术品市场中占的比例就非常小,即使到了近两年,古籍拍卖也仅占总市场份额的5%。
深圳市收藏行业协会会长杨传耕认为,古籍拍卖长期处于冷门地位,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古籍收藏需要具备的专业知识非常深,包括版本学、古文字学、文献学等,这些知识需要有一个长时间掌握的过程;第二,古籍收藏缺乏直观的非常震撼的视觉效果,跟书画、瓷器、家具是不一样,它的价值需要慢慢去品味和欣赏,“这对习惯了现代图像审美的观众来说,有一个需要跨越的心理门槛。”
“虽小众,仍具升值潜力。文明在书上的传承可以说是负载量最大的,超过人类任何的创造。同时,古籍收藏过程当中出现对于学术的研究,实际上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有文献价值。”杨传耕表示,受“过云楼”藏书影响,大家对古籍市场的信心比往年要强,关注的人比过去要多,因此古籍善本的市场行情是在逐渐提高。但按照市场价格来讲,古籍还远远低于其他的艺术品。其实,古代的书籍制作工序非常复杂:造纸、刻版、刷印、装订、盖图章、名家留批……这之间有很多附加的文化价值有待藏家挖掘。
不要抱有“捡漏”幻想
据了解,由于古籍善本存世少,收藏价值极其珍贵,因此市场价格也很高,可谓是“一寸善本一寸金”,尤其是明中期以前的善本,只有少数具备一定经济能力的人才能收藏。然而,除了善本,近年来一些普通大众也将关注热点转向了刻印俱佳、品相不错的明清刻本。深圳藏家刘晓认为,对专业藏家来说,“明正德”元年以前才入法眼。但是从某种程度来讲,“明正德”之后的抄本、稿本、活字印刷本、版画、清代精刻本和民国红、蓝精印本实际上也都相当具有潜力。
刘晓说,由于起初不太敢过大投资,他主要从专业网站上购买汲古阁、崇文书局、上海锦章书局等老书店的石印本和木刻本。刘晓说:“这些书局以前不太被关注,古籍价钱相对来讲也比较便宜,一般都是两三千左右,加上造假少,适合大众收藏。”
“我之前买的都是几百元的古籍,家里堆了很多,考虑到空间占用地方,后来慢慢朝向价钱再高一点的,以便提高收藏价值。”刘晓表示,至今在网上以最高价参与拍卖购得的一套古籍乃是清光绪十二年成都墨香精写刻本《湘军志》,为一函18卷4厚册。“这套《谕摺惠存》是清光绪木活字官报,可以从中了解那时的新闻状况,挺有意思的。”
作为一名对古籍收藏兴趣日渐浓厚的藏家,刘晓向记者分享沉浸其中的乐趣,“一方面,通过收藏,可以引起对相关古籍出版史、避讳史、政治史或印刷材质等方面的认识;另一方面,古籍本身也可以阅读,有些涉及术数、堪舆、地理、诉讼、科举知识的非常有趣,还可以进行研究。”
刘晓说:“在古籍善本市场中,不要抱有‘捡漏’心态,用非常便宜的钱买到非常好的东西,这种情况在古籍善本市场已经很罕见了,更多的情况是花10万元买到的东西,以20万到30万元的价位卖出,不会出现以几十万元价钱买到几百万元的‘漏’。”
古籍收藏要“对号入座”
当问及近年来的收藏经验时,刘晓说:“古籍收藏应根据自身的经济能力、文化程度、兴趣爱好等方面‘对号入座’。因为,古籍根据年代、存量等因素的不同,高中低档藏品一应俱全。除价格较高的善本以外,藏书界还将流传较广、年代较晚或者存世量较大的古籍习惯上称为‘通行本’,初入行的藏友可以考虑此类藏品。”
刘晓还表示,在艺术市场上,书画的买家大多以经营者为主,而古籍善本的买家群体是以藏家为主,“自认对古籍没兴趣的人就最好别轻易‘染指’古籍善本的收藏。此外,古籍收藏中还应注意防假、要对现场购买和网上购买细作比较,从而考虑防范一些资金风险。对于买入的古籍,除了要注意防潮防虫问题,尽最大努力保护好收藏的古籍外,还要尽可能买精品,不断提升收藏水平,有机会也常去一些拍卖会现场看看,请教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