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闪石玉子料山子
蒋卫东浙江省良渚博物院院长、研究员,中华玉文化中心专家委员。长期从事浙江北部地区史前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与良渚文化结缘尤深。
古人与今人对玉的认知与定义有着很大的不同。
古人对玉的认知,可以《说文解字》为例。《说文》曰:“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 理其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检索《说文》“玉部”,发现早在汉代,对玉石的认知水平已十分了得,形成了颇为完整的体系,将玉石的优劣等次区分得非常清楚,例如,瑾瑜之类是“美玉”,球、璐之类为“玉”,璑之类是“三彩玉”,玊则是“朽玉”,而玖、玤之类的“石之次玉者”,玗、璁之类的“石之似玉者”,琨、珉之类的“石之美者”,又构成了次玉一等的“石”的优劣序列。章鸿钊《石雅》说“古人辨玉,首德而次符”,德实指玉质,符是玉色。古人识玉、辨玉主要看质地与色泽。
“玉”的矿物学概念,形成于19世纪60年代。1863年,法国矿物学家德穆尔对来自圆明园的玉器进行了矿物分析,将其分为Nephrite和Jadeite两类,中文分别译为软玉与硬玉。软玉与硬玉的中译名,让许多人误解,我就曾多次听到英文翻译将“软玉”翻成soft jade(松软的玉)。事实上,软玉的莫氏硬度为6~6.5,连瑞士军刀都不能在它表面留下划痕,可谓一点也不松软。为避免误解,我赞成以“闪石玉”与“辉石玉”的矿物学名称替代软玉与硬玉的传统称呼。
辉石玉(硬玉),国人更熟知它的另一名称“翡翠”,硬度在6.5~7.5间。我国使用翡翠的历史,依据考古出土资料,最早在云南地区的明代晚期墓葬中。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中记录:“记余幼时,云南翠玉,当时不以玉视之,不过如蓝田乾黄,强名以玉耳,今则以为珍玩,价远出真玉上矣。”该书写于公元1793年,表明翡翠直到清代乾隆年间方才成为王室贵族追捧的珍玩,至今不过200多年。
目前,国内的矿物学家喜欢把闪石玉与辉石玉称为“真玉”,而将其他的美石称为“假玉”。而考古学家,在面对出土的古代玉石器时,大多不赞成“真玉”与“假玉”的严格矿物学区分,而把蛇纹石、叶腊石、萤石、绿松石、滑石、玉髓等“石之美者”,都定义为玉。前者狭义,后者宽泛,可见视角不同,今人对于“什么是玉”的理解也不尽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