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要闻 > 艺术展泛滥致审美无所适从(图)

艺术展泛滥致审美无所适从(图)

2013-07-01 12:58 文章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潘鹤《珠海渔女》(铜雕)
 

最近,深圳有业界人士提到,当下深圳几乎每天都有展览开幕,多数展览也就各领风骚三五天。其实,在全国各大城市,这种情况可谓司空见惯。从公立美术馆、博物馆,到营利性质的画廊和各种名目的艺术机构,每天在城市的某个角落,都有“展览大片”上映。因此,我们是时候问一问,展览为何这么多?会带来哪些弊端?艺术家和主办机构该如何向观众呈现一场有看头的展览?面对密集的展览“轰炸”,观众又要如何识别高品质的展览?

文、图/记者江粤军

 

  

李宗津《江南风景写生之六》(纸本油彩)

现象:一些展览其实是商业营销

当前各类艺术展览你方唱罢我登场。对此,中国美术馆副馆长、批评家梁江首先肯定这是好事,证明了我国美术事业的蓬勃发展。然而,这些艺术含金量参差不齐的艺术展,往往会让观众产生审美上的无所适从。

“以前,只有美协系统的单位才能主办展览,现在,画廊、企业等也都能办展览,形成了多元自由的艺术氛围,说明社会的包容度大了,也印证了社会在进步发展。”梁江说。展览泛滥使得艺术监管、艺术标准和规范等方面的问题日益凸显出来。梁江提到:“有些展览展现的作品其实不怎么样,不应该获得太高评价,但前言或介绍中充斥了溢美之词;有些展览则打着学术的旗号,其实做的是商业营销。而公众往往不明就里,判别起来很困难,容易产生审美上的无所适从。”

许钦松也认为,当下文化领域中通俗化的东西占据了大部分的阵地,艺术也难以幸免,因此迎合市场、商业味重的展览很多见。“但目前我们还不能硬邦邦地去杜绝这种现象,也杜绝不了。因为这迎合了相当受众群体的需要。”同时,商业性机构做画展以盈利为目标,在他看来也无可厚非。当然,如果展览只停留在产销平台上,的确很难让人满意。许钦松强调:“文化要发展,需要靠有作为的艺术家去推动。当展览多到一定程度,就会进入调整期,由量的追求转为质的追求。”

 

对策:警惕江湖式宣传推介

对于公众而言,在乱花迷人眼之中,其实也有一些行之有效的准则去掂量一个展览的分量。

梁江表示,专业含量高的展览基本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艺术成果展,像全国美展,是需要经过严格地评选的;二是学术展,像广东美院的毕业生创作展;三是交流展,从国外引进的一些展览。而有些公共美术机构跟拍卖公司或画廊合作,下面又挂了某公司承办或赞助之类的展览,很可能是该公司包下了所有作品,为艺术家的市场价格造势,这样的展览质量就不是业界可控的了。

同时,梁江还给出了更细致的把握标准:一、看展览的主办单位。如果是中国美协或某个专业委员会主办,其展览一般会比较专业;二、看展览的场地。譬如在广东美术馆或广州美院展出的,比在艺术区或厂房中展出的,可能就更专业些;三、看参展艺术家。如果都有相当知名度,那作品基本有保证,即便不是最好,也不至于难以入目。如果参展艺术家完全不知名,那可能是新秀,就要通过上面两条标准来了解其级别;四,从展览的标题和宣传用语,也可以看出是否具有学术性。如果打着某某大师或某某绝技天下第一的旗号,那基本属于江湖式的忽悠手法,就要小心了。真正的艺术家不需要也不屑于这么做。进一步,还可以看是谁在推介该参展艺术家,业界权威认可的,往往都有一定道理,可信度较高。如果是什么所谓的“宇宙书画院院长”之类在摇旗呐喊,那基本可以断定是不入流的。

分析:联展过多变成了走过场

那么,什么样的展览才算高品质?艺术家和主办机构要如何为公众呈现优秀的展览?

无疑,好展览一定要有好作品。许鸿飞表示:“策展可以起到细节上的提升作用,但总体而言还是看作品本身。因为包装、推广只能奏效一次,下回如果还是老作品、旧手法,再怎么包装推广,也难以让人耳目一新。现在很多娱乐圈的名人也办起了书画展,这类展览只能是一锤子买卖,热闹一下,别人买个一两张作品,不过是捧捧场。如果再办一次,恐怕连朋友都会觉得是浪费自己的时间。”

同时,许鸿飞强调,很多展览让人过目即忘,原因在于艺术家太急着成名,于是不停地参加联展。“譬如说五人、十人、甚至五十人的联展,就像在走过场,观众怎么可能有感觉呢?如果艺术家有实力、够底气,就办个展,让自己的作品在众目睽睽下被一一审视,这才有可能被记住。现在很多人办个展还动不动就打起‘回顾展’或‘总结展’的旗号,我也比较反对。生年不满百,却好像以后就不再创作了。艺术家应该不停创造不停出新,如果作品打上鲜明的个人烙印,又能不停地出新,这样的展览观众肯定很期待。”

就主办的艺术机构来讲,梁江认为,要维系展览的良性运转,必须加强引导,强化艺术批评,健全和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具体到商业艺术机构,华艺廊总经理张向东提出,要在市场和学术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如果永远迎合市场,文化艺术就无法获得发展。很多商业艺术机构过度强调名家,其实名家也要归类、定位,否则观众会觉得每个展览都很重复。今天观众的审美需求是多元的,这就要求展览的针对性要强,对主题的挖掘、开拓、展示和梳理要做得比过去更到位、更专业,让观众一看就明白展览的目的在哪。当代艺术本身就比较费解,需要多加引导;传统艺术其实也需要新的阐释,不能再简单地用名家的名头来‘忽悠’了。”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