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要闻 > 艺术家成名不能靠某某官员某某主席捧(图)

艺术家成名不能靠某某官员某某主席捧(图)

2013-08-27 13:43 文章来源:新快报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刘济荣作品《昆仑道班》

刘济荣作品《昆仑道班》

“研讨会已成商业包装”,著名人物画家刘济荣直言——

“研讨会的初衷是‘听意见,求进步’,现在却成了一种赤裸裸的商业包装和市场策略。”著名人物画家、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刘济荣曾办过大大小小的十几场个展,但从没有安排一场研讨会。在他看来,现在的研讨会连同开幕式已经“变味了”。

采写:收藏周刊记者韩帮文

“每个美术馆、画廊都要有标准,不能‘见钱就办展’;要通过更多好展览的举办,好作品的呈现,让观众接触到真正的艺术,实实在在感受艺术的魅力,以此提高观众的审美层次。”

——刘济荣

 
开幕式剪彩仪式最让人头痛

收藏周刊:8月16日,著名画家黄永玉的九十岁画展在国家博物馆开幕,这次的展览有“四不”——不剪彩,不演讲,也不搞酒会和研讨会。对此,您怎么看?

刘济荣:太好啦,艺术界就是要有这个风气。

收藏周刊:您之前的展览也搞过开幕式,最早的时候是什么样的?

刘济荣:开幕式很简单,不复杂,也很认真,受邀而来的嘉宾都是喜欢我作品的好朋友或者同行。10年前,我在关山月美术馆搞过一次展览,没有开幕式,反响也很好。他们在的时候,做过的开幕式还是比较低调、比较实在的。

收藏周刊:后来的展览开幕式,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刘济荣:开幕式的剪彩仪式最让人头痛,请什么人来,该怎么请,请了临时来不了怎么办,不请自来又怎么办,安排谁剪彩谁讲话,剪彩的位置怎么安排……这一系列的问题,要耗掉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艺术家为何不把这些时间与精力放在创作上呢?有一次我办展览,发帖邀请了一个朋友,他说他有事来不了,我就把他的名字从开幕式上的嘉宾名单除去了,开幕当天他又来了,搞得我手足无措。最后好在安排他上去剪彩了,如果没安排,他可能一辈子都会对我有意见。

 
收藏周刊:您也出席过不少展览的开幕式,是不是都很隆重?

刘济荣:最令我吃惊的一次是,前几年有一个书画展,当时剪彩的嘉宾有十几个人,全部是官,竟然连一个书画家也没有。书画展起码让一个书画家上去剪彩吧,这样“官官相见”的剪彩仪式就太形式主义了。我想黄永玉是看透了,这样也很轻松。我原定去年5月份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办展览的,后来推辞掉了,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请哪些嘉宾,该怎么请”等等这些问题太让我心烦了,我的身体条件也应付不了,如果不搞这些就轻松多了。

收藏周刊:开幕式的文化氛围是在什么时候开始变味的?

刘济荣:也就最近十年吧。

“礼”发展到极其荒诞的地步就会出现大排场开幕式

收藏周刊:过于形式主义的展览开幕式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刘济荣:其实这也是社会的一个缩影。中国人自古以来善于人际交往,讲究以“礼”相待,“礼”发展到极其荒诞的地步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大排场开幕式,这不仅仅是在艺术圈子内。而且,受邀请的人有些时候也会有这样的心理,“怎么不让我剪彩?怎么不让我讲话?”——大部分人还是爱出风头的。

收藏周刊:这种现象会在短时间内得到缓解吗?

刘济荣:这种现象一时半会也缓解不了,因为迎合了市场需要。

 
收藏周刊:艺术家可以不搞开幕式吗?

刘济荣:很多人搞过开幕式之后,都很怕,怕失误,怕得罪人;开幕式前前后后的料理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我想,不搞开幕式,或者说不搞太“花哨”的开幕式是很多艺术家心底里的呼声,只不过是在攀比之风下,不得已而为之。

收藏周刊:对于展览本身而已,您觉得什么样的开幕式是理想化的?

刘济荣:开幕式的形式很难定义好与坏,但是不能太过。这些问题关键在于艺术家本身,自己要改变,要靠自己的实力和艺术造诣,不能想着靠某某官员、某某主席这些头衔的人物来“捧”自己,显示自己的地位,否则,艺术之路不会长久。

收藏周刊:您在国外也曾办过展览,具体是怎么样的情况?有开幕式吗?

刘济荣:国外展览的开幕式非常简单,也不会因为谁的官职大就把谁放在“特别”的位置。1987年我在澳大利亚的一个州办过展览。开幕式当天有人跟我说州长过来了,我问州长在哪里,他指着站在最后排的一个人说,那个人就是州长。我一看,州长正拿着茶杯在角落里喝茶,一点架子也没有。

 
平庸画展太多,真正好展览少得可怜

收藏周刊:您从不搞研讨会,这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刘济荣:我不是反对搞研讨会,但如今的研讨会几乎都是匆匆忙忙一个小时,之后就是酒席,大家吃吃喝喝。一个小时的研讨时间太短,而且大家都是说好话,不说真话,也有“用钱买评论”的现象,这样的研讨会一点意义也没有。哎,研讨会的初衷是“听意见,求进步”,现在变味了,成了一种包装和市场策略。

收藏周刊:您觉得怎么样的研讨会形式比较好?

刘济荣:首先,每个参与者都要实实在在,理性地去看待艺术作品,不要人前说好话,背后说坏话;其次,要把握研讨会的时长,一个小时真的太仓促了,应留有充分的时间进行真正的艺术交流;最后,要提出话题,例如有一次画展的研讨会就提出这样一个话题,“速写是不是仍然很重要?该怎么去发挥速写的魅力?速写教学应该怎么进行?”这样的话题就特别有针对性,而且加深了研讨会的意义。

收藏周刊:如今很多展览开幕式当天热热闹闹,之后便冷冷清清,以至于有人说“开幕式结束了,展览也就结束了”。究竟怎么样的展览才能真正吸引观众?

刘济荣:还是艺术本身,好的展览才有人去看。在西方,看展览是静态的艺术交流,是人与艺术之间亲密的交流;而在我们这,似乎演变成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主要是见见朋友,场面吵吵闹闹的,欣赏艺术作品反而是其次了。受邀而来的一些领导可能不太懂艺术,就一个劲儿地说“好,好,好”。在法国罗浮宫,有用汉语标注“不要吵闹”。艺术家作为文化人,应该带头提升素质。

收藏周刊:如何通过展览提高观众的审美层次?

刘济荣:如今的画展太多了,我自己也没有精力去看。每个美术馆、画廊都要有标准,不能“见钱就办展”;通过更多好展览的举办,好作品的呈现,让观众接触到真正的艺术,实实在在感受艺术的魅力,以此提高观众的审美层次。

收藏周刊:今年11月份,您将再举办展览,到时会有开幕式或研讨会吗?

刘济荣:到了我们这个年纪,实在是没有太多“签名、握手、照相”的精力了。11月份的这个展览,我想学黄永玉,一切从简。但不知主办方怎么安排,如果他们安排了一些形式,我也很无奈。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