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要闻 > 为什么中国人,更乐于投资艺术品?

为什么中国人,更乐于投资艺术品?

2013-09-09 12:32 文章来源:美术报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艺术品与普通商品不同,具有消费和投资双重属性。如果买家只是为了装饰厅堂居所,只是为了从中获得纯粹的精神愉悦,便属于艺术品消费;如果买家只是为了保值、升值,甚至买回来直接锁进库房待价而沽,便属于艺术品投资。

在美国,艺术品市场的大多数买家意在消费。

美国崇尚消费主义由来已久,普通人也用消费品牌以显示身份。上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富人大量购买名车、名表,包括收藏艺术品,把炫耀式消费推向高潮。收入10万美元以上的“上中产阶级”争相效仿,其中近20%家庭会在生活必需品上花掉全部收入。艺术品消费是美国人生活的重要部分,美国许多繁华街区画廊遍布,经常有市民流连其中,间或扛一幅画回家。据2003年安盛艺术品保险集团的调查,美国公众收藏艺术品出于喜爱者占73%,出于投资者占3%,二者兼顾者占23%。

在中国艺术品市场,投资成分要大得多。

聚集了高端艺术品和有钱人的拍卖会,是中国艺术市场的最火之处,中国艺术品拍卖只用了17年便进入亿元时代。为那里注入强大活力的许多买家来自股市,艺术品被他们完全看作挂在墙上的股票。大众买家的最大乐园则是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据说在北京每周日清晨有两处人潮汹涌:一是在天安门前抬头看国旗,一是在潘家园低头寻宝贝。差不多每位逛摊者都希望慧眼识珠,花小钱捡大“漏”。很多业内人士意识到:当下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几乎所有关注点都在投资,几乎所有人都在用金融化思维理解艺术品。

为什么中美民众购买艺术品的目的不同呢?主要与二者的财富观有关。

美国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生前曾为各种慈善事业捐款3.5亿美元,他说过:“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在美国人看来,金钱不在于拥有多少,只有花掉并给自己带来享乐的部分才属于自己。所以,典型的美国人奉行吃光、玩光、花光,其消费比例之高令中国人咋舌。这也是美国捐献风气举世闻名的内在原因。

相反,消费和投资在中国人的“心理账户”中有很明确的划分。

心理账户是行为经济学的重要概念,其理论由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家塞勒于1985年提出。萨勒认为,小至个人、家庭,大至企业、集团都有心理账户系统,与传统会计账户不同,在心理账户中,金钱不具备完全替代性。人们习惯于将不同来源、不同种类、不同用途的金钱视为不同财富,在心目中按照不同账户分门别类安置。心理账户使人们产生“此钱非彼钱”的错觉,从而导致许多非理性的经济决策行为。

中国的积财传统可谓根深蒂固,古人曾相信所积攒的财富死后可以在冥界继续受用,以至有“有钱能使鬼推磨”之说,中国人爱财甚于生命,俗称“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至今,中国人最大的愿望仍是“年年有余”。很多人在心里都设立了一部未来启用的投资账户,不论是穷人留作看病和养老,还是富人留给后代备用,指向未来的投资账户都与指向当下的消费账户泾渭分明。除了房地产,国人最青睐的投资品便是容易传世的书画、玉器等艺术品,催生出数以千万计的古董“爱好者”。

法国Artprice数据显示,2010-2012年,美国艺术品拍卖成交额分别为28亿、27亿、33亿美元,各占全球总额的30%、24%、27%,而据美国施惠基金会的报告,仅2011年,美国艺术品捐赠总价即高达131亿美元。这三年,中国艺术品拍卖成交额分别为31亿、48亿、51亿美元,各占全球总额的33%、41%、41%,但近几年国内的私人捐赠却相形见绌,北京故宫“景仁榜”上私人捐赠数量正以每年15%的速度剧减。

中西艺术品捐赠的冰火两重天也证明,国人艺术品消费与投资账户的壁垒是何等森严。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