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结构是现代产业组织理论中最基本的概念和研究主题。所谓市场结构,指的是对市场价格的形成、市场竞争的程度等产生整体性影响的市场组织及其特征。具体到艺术市场领域,各个市场主体在市场交易中的地位、作用、比例关系,以及它们在市场交易中的角色分工和方式特点,即形成了艺术市场的基本结构。艺术市场与其他市场一样,从根本上来说,其结构形态反映的是市场竞争力和市场权力关系的概念。因此,通过对艺术市场结构的研究,目的是进一步深入了解市场基本面的情况,由此把握市场结构对市场价格等因素所产生的整体影响。一、画廊与艺术市场的历史阶段
早在20世纪80年代,针对国外艺术品消费者的销售单位因有效地依附在中国旅游业强劲发展的基础之上,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一些画廊开始摆脱传统的“画店”模式或旅游性的“美术品商店”模式,转入当代经营模型。以签约代理艺术家为重要标志的国际性经营制度被引入中国,改变了过去完全依赖艺术家既有名望进行“销售”的单一模式,催动了立足于对艺术家未来价值判断而采取的经纪决策,也就是北京798艺术区早期发展的雏形。它将有关艺术品的“鉴赏”结论有效地延伸为某种权威话语或文化价值观。2000年以来,已经发展成为专业的画廊进入了所谓的“赢利时代”,而外资画廊大量涌入,也形成了多元竞走的活跃景象。这种多元性,体现在画廊经营者的背景、操作手段、公关策略以及经营作品的风格定位等诸多方面。
而在外资画廊方面,关心中国当代艺术创作,强调中外艺术的互通交流,注重对亚太地区艺术的推荐阐发,越来越成为他们的基本认识与共同愿景。特别798艺术区,就是以其画廊展览频繁、艺术活动丰富、观众流量大而知名,已经发展成为北京最为著名、活跃的创意文化产业基地。二、市场带来艺术的机遇与挑战
目前,艺术市场与社会的整体经济环境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起始于美国金融领域的全球经济危机,迅速波及艺术市场,前两年活力四射的中国画廊业,也不可避免地遭遇了这场“风暴”的袭击。自2009年下半年开始,全球经济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但中国经济在危机后较之西方经济相对快速的恢复,为画廊业注入强劲的再生活力。同时中国财富人群的增加,以及富裕人士开始进行艺术品收藏,都对国内画廊业是个利好消息,画廊必定越来越受这些人的关注。
此次金融危机给画廊业带来的不仅是危机,也有机遇。虽然以北京798艺术区为代表的艺术园区中的众多画廊,也经受了艺术品滞销、画廊搬离甚至倒闭的市场阵痛,但它让画廊行业在重新洗牌的同时也过滤掉了一部分目的不纯正的收藏者。在金融危机期间,画廊的欧美藏家比例明显减少,反而亚洲地区藏家比例增加。国内经济环境的逐步好转使资本市场活跃,同时也带来了流动性过剩,这势必会间接带动艺术品消费。2010年上半年经济回暖,很多藏家又重新回到了艺术品购买者的行列中;同时,金融危机也吹走了艺术作品中的“泡沫成分”,使其价格更趋合理,对艺术爱好者和收藏者来说,是适合“买进”的时刻。此外,艺术品收藏群体的素养也在逐步提高,他们很清醒地意识到,目前艺术品的价格正在回归,是泡沫成分较少、价格符合价值的阶段,是收藏艺术品的最好时机,因此不少藏家纷纷出手。
从艺术市场分析研究中心对画廊市场的调查来看,大部分画廊都表示,购买者开始重新购买作品;从藏家的分布看,主要以亚洲地区的藏家为主,新加坡、马来西亚、台湾等地的藏家较多,中国内地买家的数量有所增加,欧洲、美国的买家也有一定比例的回升;画廊开始更加专注于提高展览的质量,积极地与藏家展开互动,稳步发展收藏群体。三、画廊在艺术市场中的基本反映
受整个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和带动,在经过金融危机的寒冷期后,2009年下半年,中国艺术品市场触底反弹,回暖表现明显。至2010年上半年,从拍卖市场的火爆及艺术博览会的成交情况来看,艺术品市场显然正在恢复。但相较于拍卖市场和艺术博览会,作为艺术品市场中的一级市场的画廊恢复稍有滞后,不同画廊的经营情况也冷热不均。以798艺术区为例,部分画廊扩大了经营空间,如世纪翰墨画廊和玉兰堂画廊两家都从空间狭小的3818库搬迁到更大的空间。而有的画廊在过去的一年里退居到空间较小的厂房以减少运营成本的投入。还有些画廊则选择迁至租金地价更为便宜的草场地艺术区。可见,不同的画廊在经营较为困难的时期采取的策略也各不相同。例如不少画廊从小众消费群体入手,开始走“亲民路线”,纷纷将目光瞄向普通消费人群。
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审美能力的不断提高,由于个人喜好和家庭装饰的需要,普通百姓加入到艺术品消费的行列中来。这类艺术品消费者选择的并非是名家名作,主要购买价位较低、装饰性强的艺术品。因此,不少成交的艺术品是根据消费者的这种新的购买需求以低定价赢得了普通消费群体的欢迎,创造出一个“买得起”的艺术市场。虽然普通百姓并不是真正的收藏群体,但他们在画廊的消费弥补了金融危机给画廊带来的部分损失。
四、艺术在市场发展中的制约因素
后金融时代的发展带来的也是资本的高速运作机制,然而这种机制目前也造成了艺术在这个市场发展中的诸多制约因素:
1.日益增长的支出给画廊带来的压力
现在随着城市发展的速度加快以及城市的开发,对于这些存在于城市边缘地带的画廊和艺术区来说这是一种侵占,但这种现象在国外也有例可循。20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的苏荷艺术区作为一个城市老旧地区的转型成功,基于画廊对大众文化的影响,受到了商家的关注,地方价格不断上涨,随后被开发成了精品街。现在像北京798艺术区也在受到这种发展的威胁,房租的上涨已成为了画廊业日益严重的支出负担。
2.拍卖行的发展对画廊带来的影响
拍卖行与画廊是分工明确的依存联盟,前者专职于少量精品的艺术品交易,后者则负责培育、推介艺术家。在欧美的许多国家中,衡量一位艺术家的身价不是以获奖或头衔为标准,而是看其签约的画廊是否权威。中国艺术品市场起步较晚,刚刚与世界接轨的中国画廊业也正在建设之中,远没有进入繁荣阶段,更没有形成西方“画廊”概念中完善的运作机制和行业规则。这种不完善在近年随着拍卖市场的发展而受到严重的挑战。许多当代中青年艺术家没有经过画廊的培育,直接拿作品到二级市场上拍出了高于一级市场的价格,这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一级市场上的价格定位。
3.画廊经营以油画为主,雕塑、影像有待发展
对比近两年画廊的展览来看,一级市场目前主要是当代油画的市场,雕塑艺术和影像艺术尚有待发展。自2005年以来,中国雕塑作品的创作和销售都有大幅度提升,可以说,中国雕塑艺术市场已取得了初步的发展。但是,除了隋建国、向京、展望等少数一流雕塑家的作品能得到足够的市场认同以外,其他的雕塑艺术家作品市场则表现平平。不过,这对于收藏家和投资者来说倒是入手的良机。而影像艺术作品在近几年开始逐渐进入市场,但是它在艺术市场中依然是不稳定的。在国内,影像艺术作品主要是在画廊和博览会中销售,买家绝大部分是西方的博物馆、美术馆和学术机构。这一方面是因为影像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只有20多年,还不够成熟,其价格很难估测,所以进入拍卖市场的时机还未到来;另一方面,影像艺术尚属当代艺术收藏中最前沿的部分,大众对其了解还很有局限,还未充分认识到其艺术价值,因而收藏影像艺术作品的藏家也较少。此外,影像作品的保存问题和著作权保护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其在艺术市场中的发展。4.机构资本介入艺术市场
自2009年以来,银行、基金、企业等机构对艺术市场的介入越来越多。这些大股资金对艺术品的兴趣随着国力的增强而越来越显得浓厚。其实在金融危机来袭的时候,资本市场中的一部分活跃力量正在寻找契机和中国的艺术市场对接。2009年,以“艺术北京”为代表的大型艺术博览会中,大众、奔驰等汽车品牌以赞助者的身份,积极地曝光在媒体面前。2010年的“艺术北京”仍然由大众、奔驰等汽车品牌赞助。而像民生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等艺术基金也开始赞助各种艺术机构的艺术活动。这些现象表明,艺术与资金的联姻,正以各种形式蔓延开来。来自银行、企业等机构的资本与艺术的对接或许将成为未来画廊发展的一个趋势。至于这种资本与画廊的对接,是否能够带来利益,给哪方带来利益,又或者将带来多大的利益,投资是否存在风险,一切还不甚清晰。由于目前还在尝试阶段,因此画廊对待投资合作,大多表现得非常谨慎,画廊市场未来发展形势如何,我们将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