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永乐鎏金铜释迦牟尼佛坐像
1.8亿、1.4亿、2.36亿,如果你关注过不久前的香港秋拍,对这些数字大概都不会觉得陌生。曾梵志当代艺术作品《最后的晚餐》,1.8亿港元成交;明成化青花缠枝秋葵纹宫盌,1.412亿港元成交;明永乐鎏金铜释迦牟尼佛坐像,2.36亿港元成交,这些天价的艺术品一时之间又唤起了人们对于“亿元时代”的憧憬。
然而不论是上面哪件艺术品,都引起了不同程度的争议。在如今的中国艺术品市场上,似乎天价总是伴随着争议而来。
曾梵志《最后的晚餐》
亿元天价的争议
《最后的晚餐》引来的争议最多,有圈内人士指出买家是送拍人尤伦斯夫妇拥有20%股份的高古轩画廊,质疑者将这种利益关系联系在了一起,坚持这是一场击鼓传花的游戏,洗钱与做局的非议四起。对于作品本身的质疑声也持续不断,有人则诟病这件作品就是达芬奇《最后的晚餐》的山寨版,12门徒变成了红领巾少年,画作没有任何创造性。更有言辞激烈的艺术评论:“(这样的画作)不过是国外杂志插图画的东西,插图画卖一个多亿,简直是在侮辱中国人的智商。”“这样的山寨之作,竟然被赋予‘捕捉中国社会在1990年代经济改革时期的面貌’的意义,实在是自欺欺人的天大滑稽!”
再说到拍出2亿多的明永乐鎏金铜释迦牟尼佛坐像,业界内外大受震动。虽说佛像价格近两年一直看涨,但是2亿多的天价还是有点让人瞠目结舌。佛像买家郑华星本人也意识到,这样的价位对市场肯定会产生很大影响,但他称自己只为供养而无意炒热市场。然而拍场上佛像艺术品的回流热潮还是引发了关于欧美行家借机出货,国内藏家却踊跃接盘的质疑。此外,还有藏家表示这件佛像“不到代”,认为其制作工艺更接近乾隆时期,业内持这种观点的人不在少数。而明清两代的价差巨大,甚至高达10倍,若果真如此,亿元拍品的身份就很难名符其实了。
即使看起来最没有争议的成化青花宫盌,也陷入了真假之争。鉴赏家张量冠却对这只“天价碗”提出质疑,认为根本不是明代物件,直指回流文物中不乏赝品。
转眼之间,亿元时代成了土豪幻想。
天价艺术品的价值
天价艺术品到底值不值?这个问题一直伴随着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一路走来。认为值的觉得好的艺术品是无价的,千万、亿元也难等同它的艺术价值。艺术品可以进入美术史被记载,进入市场被竞价,时间久远升值自不在话下。要想隔代传承财富,艺术品是最好的选择!
认为不值的同样不少:艺术品是精神产品,缺乏功用性,用金钱来衡量没有普世标准,艺术金融市场波动剧烈,今天值一亿,明天可能变垃圾。中国艺术品市场涌动的钱很多来路不明,价格被严重高估!艺术品天价拍卖的背后,有关艺术品市场繁荣增长还是资金推动泡沫表象的讨论不绝于耳。
土豪幻想也无妨
市场泡沫也好,人为操作也罢,也许艺术品拍卖仍旧乏力是不争的现实,然而对于拍卖公司来说,有没有争议似乎无所谓,拍出怎样的成绩更为重要。对于艺术市场来说,亿元拍品的指标性往往大于其实际意义,几个亿元拍品并不能对未来内地的艺术品市场说明和预测出什么,但这次香港首轮秋拍的结果展现了市场继续回升的势头。如果说春拍还是在观望中回暖,那秋拍就是进入复苏的进程,内地的秋拍或许能从中受到影响。
近些年来,中国的艺术品市场也越来越注重市场的规范化、合理化和体系化建设,但显然,良好的市场环境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艺术市场的建设需要过程,需要藏家、艺术家、诸多艺术市场从业者和研究者的共同呵护,需要全民审美素质的提升、健康理性的收藏价值观,也需要规避当下艺术品交易中的一些不规范操作,才能使艺术品市场尽早走上正轨。
在这条道路上,艺术品的天价也许不值得我们大惊小怪,有这些天价的存在,艺术品市场的高关注度就有了保证,即使是偶然,是单纯的土豪幻想,我们也不妨说一句:土豪君,我们可以做朋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