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千万元书画成交列表
广东古画市场较慢热收藏者投资须放“长线”
“古代书画价格已经高到难以看清市场了。”在北京的一场秋拍上,买家薛先生人还没离开拍卖现场,就在微信朋友圈里发出感叹。“明代小名家的金扇面也要十万八万元,明清中等名头要四五十万元,明清大名头过百万元,这几年每年涨50%。”尽管秋拍第一炮仍未“轰”出亿元书画,但5060万元的董邦达《葛洪山八景》和5175万元的文征明《自书杂咏》还是成为今年秋拍书画市场的“定海神针”。而对于广东的古画市场,有行家认为相对较为慢热,收藏者不妨看“长线”收藏。
广东藏家北上
淘岭南古书画
从中国画史上看,清代时广东地区能达到全国一流名气的画家少之又少,古代书画在广东能炒作的书画家也不多,但是薛先生还是一直对此情有独钟,多年来坚持收藏古代岭南、岭东的书画作品。“要说获利空间肯定不如古代的大名家,但收藏有‘地域情结’,我也不能免俗。”由于广东拍卖行只有个别大行推出古代书画拍品,所以北京市场成为他找货的阵地。
然而近几年,他发现在外地捡漏,然后回到广东套现,能大赚一笔的可能性几乎为零。“这两年在外地除广东人买‘岭南货’外,外地人买的也不少,经过激烈竞争买回来的东西价格往往比在本地买还贵。”所以近年薛先生从北京市场买回的古代书画通常要“囤”两三年后才能有所回报。
而刚刚结束的嘉德古代书画专场更让他觉得高不可攀:“本来看中了几件,到现场根本连叫价的机会都没有。”同样在现场的广东书画老行家邝根明发现,之前经广东多位名人欧初、吴南生等收藏过的古代书画,因质量高、流传有序并有名人题跋的因素经多次拍卖已翻三五倍:“每年涨幅至少为50%,主要是因为有大藏家‘掌舵’,自己不懂鉴定的人也有买的胆量,尤其是启功、饶宗颐、谢稚柳等几位题跋的行情涨得更快。”
艺术品新一轮大行情有望到来
北京匡时[微博]副总经理谢晓冬认为,在流动性紧缺的时候,收藏者都会缩小自己的投资范围,把有限的资源投入稀缺性的品种中,以此减少风险。“古代书画自本轮调整以来,价格比较稳,即使是市场不太理想的时候,依然能逆市拍出高价。”谢晓冬认为:“大市不好的时候也有表现好的指标股,好的作品还是受到追捧,目前,很多作品拍出的价格纪录已超越2008~2011年。”预计,两三年后市场有可能会迎接一个新的发展周期,在流通性改善的情况下,艺术品市场也可能有一波新的大行情到来。
投资者:
过亿拍品存炒作嫌疑
“现在大家碰头就问能买到东西吗,因为买不到就无从谈赚钱。”邝根明观察几大拍卖行的拍品发现,今年秋拍最大的特点是拍卖行针对行情均大量推货:“中国嘉德[微博]、北京保利都有四五十个专场,中小拍卖行少则三五本图录,多则十几二十本,证明他们认同这个市场。”不过,市场依然存在古代书画和近现代书画价格倒挂的现象,古代书画的价格不如近现代书画的价格高。书画藏家陆秋连认为,相对近现代书画而言,古代书画还是比较中规中矩:“即便是当代在世的画家,不少作品也动不动就过百万。”
大藏家朱绍良曾公开表示,市场对书画这一块确有“厚今薄古”的心态,一是当代画家一般为人们所熟知,二是存在炒作行为。今年同样成为拍场亮点的《葛洪山八景》和《自书杂咏》也同样仅略高于5000万元,令市场人士叹息其“在行情好时绝对能过亿元”。
而邝根明向来对“亿元拍品”、“亿元时代”的说法颇为反感:“对于那些过亿的拍品,我还是坚持多多少少有点炒作成分,至于今后是否还会再出现,我想如果有好的东西出现,也许亿元还会出现。”北京匡时副总经理谢晓冬说:“市场的魅力就在于有分歧,每个人有自己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