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拍卖 > 人民日报:业内人士谈曾梵志画作拍出天价:并不意外(组图)

人民日报:业内人士谈曾梵志画作拍出天价:并不意外(组图)

2013-11-28 08:25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点击进入下一页

参观者在欣赏中国画家曾梵志的作品《最后的晚餐》。资料图片

天价画作的诞生

11月23日,在香港佳士得“亚洲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晚间拍卖中,内地画家曾梵志《协和医院系列之三》三联画成交价逾1亿港元。而就在前一个月,在香港苏富比秋拍中,曾梵志《最后的晚餐》以近1.81亿港元成交。中国当代艺术家曾梵志的作品近期连续两次破亿,再次将人们的目光吸引到中国当代艺术上。为何中国当代艺术会走红国际拍卖市场?美术界、评论界、收藏界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对于中国当代美术创作会产生什么影响?……

在艺术品收藏界看来,这样的天价并不意外,因为早在2008年香港佳士得春拍上,曾梵志1996年所作《面具系列:1996NO.6》就以7536万港元刷新了当时中国当代艺术作品的世界拍卖纪录。实际上,不仅仅是曾梵志,张晓刚、方力钧、岳敏君、王广义、刘炜等内地当代艺术家的作品都是国际拍卖市场的热门。张晓刚《生生息息之爱》(三联作)在2011年4月香港苏富比春季拍卖会上以7906万港元成交。2012年,香港苏富比秋拍,刘炜1992年作品《革命家庭系列:晚宴》拍出1746万港元。

 

 

点击进入下一页

11月27日—12月1日,“苏富比北京艺术周”在北京国贸大酒店举行,其中的“现当代中国艺术”展吸引了众多的关注。王毅摄

北京华辰拍卖有限公司董事长甘学军认为,虽然这些作品是在香港、纽约、伦敦等地拍出去的,但国际拍卖市场盯着的目标地还是中国内地。甘学军说,目前中国富裕阶层日益重视艺术品收藏,以往中国古代画作和现代早期画家如齐白石等的代表作比较受青睐,但近些年当代艺术作品的价值也引起了他们的重视。“当代艺术作品可以说经历了一个‘墙里开花墙外香’的过程。最早是外国藏家感兴趣,现在国内藏家也看到了当代艺术作品的收藏潜力。”甘学军认为,曾梵志的两幅作品过亿元有可能带动国内当代艺术拍卖的价格上扬。

 

 

国际藏家进入“收割期”

据有关机构统计,随着拍卖热的兴起,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艺术品交易市场。中国买家的强大实力令国际拍卖界刮目相看。在今年5月的苏富比春拍上,一位中国买家以2130万美元的价格购入毕加索的《阅读的女人》。7月,一位中国内地买家又以500万美元在佳士得购入一幅米开朗基罗的炭笔画。11月4日,大连万达集团以2820万美元的价格拍得毕加索的《两个小孩》。中国因素已经成为国际拍卖界不可忽视的力量。佳士得、苏富比等世界拍卖业巨头为吸引中国竞拍者,都在招聘更多可以讲中文的员工。

万达集团艺术品收藏负责人郭庆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透露,万达已经收藏了近现代画家吴冠中、赵无极、李可染、潘天寿、石鲁、吴大羽等1000多幅作品。截至目前,万达已收藏百位近现代画家的千幅馆藏级作品,市值超100亿元,其中吴冠中作品就有70多件。类似于万达集团这样热衷于艺术品收藏的中国企业正越来越多。

甘学军认为,正是国内艺术品拍卖的火热行情和中国买家的强大购买力令西方藏家借机抛售中国当代艺术作品。他解释说,之所以中国当代画家的作品大量存于海外收藏家手中,是历史原因造成的。改革开放初期,中国还没有一个成熟的艺术品收藏市场,中国人的经济实力和认知水平也有不足,许多外国人或出于猎奇、或出于爱好等原因收购了大批中国当代艺术作品。“现在市场行情这么好,他们当年低价收购的这批作品如今可以取得非常好的回报。”甘学军说。

实际上,在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刚刚兴起之时,当代艺术的价格非常低,王广义就曾以每幅4000美元的价格把自己的作品卖掉了。因此,尽管今天这些画作的价格变成了天价,但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和艺术家本人没有多少直接关系。

 

 

市场标准不同于艺术标准

尽管在国际拍卖市场频频上演“天价”神话,但是在国内,中国当代艺术尚存争议。甚至有人说,中国当代艺术频频爆出“天价”是西方投资者操纵、发动的一场“阴谋”。2008年下半年金融危机后,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在拍卖会上频频流拍,有媒体指出:中国当代艺术家正面临市场和评论界的双重质疑。

的确,从诞生的那一刻起,中国当代艺术就具有反体制、反权威的特征,许多作品以社会弊端为主要表现对象,夸张、讽刺、颠覆、批判成为这些作品的关键词。这种不同于主流的价值观、艺术观与标新立异甚至惊世骇俗的表现手法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中国当代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但正因如此,当代艺术与传统艺术之间始终存在着一种紧张的对立。后者认为前者学了西方的皮毛、追逐西方的艺术时尚、迎合西方的趣味;前者认为后者保守僵化。当国际市场给出了惊人的天价后,中国美术界对当代艺术的评价会发生怎样的改变或者依然不变?

对此,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徐冰认为,当代艺术在拍卖市场之所以屡创纪录,和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紧密的关系。这种现象本身具有当代性,但屡创纪录的那些作品本身并不都具有当代性,也就是说并不都具有在学术上的推进作用。“因此,市场的起伏和作品本身在学术上的意义并没有特别直接的联系。”

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诸迪说,当代艺术和传统艺术二元分立的状况近些年好多了,这体现了社会的发展进步。一方面,大家不再把当代艺术视为洪水猛兽,另一方面当代艺术随着发展自身也在净化,不像以前那么盲目。以前主要学习西方样式,不太了解西方当代艺术语言体系、观念的社会根源,成为了别人文化的代言,现在也开始思考自身的文化根源、文化身份、文化立场如何体现。

“但不能认为拍出了天价,作品就一定是好的,市场的标准和艺术的标准是不同的。”诸迪说:“市场作为最大的推手,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它是不管艺术内容的,因为市场是逐利的。因此,这就更加要求把非市场的那一块——学术的价值、学术的标准建立、健全起来,促进当代艺术的自我约束,从而在学术与市场之间达到平衡。”

 

 

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唐克扬认为,古典艺术的“价值认定”经过了相当长的时间,当代艺术将这个周期大大缩短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很难清晰地区分现实利益和艺术价值的关系。尤为甚者,世界对于今日中国的交流远谈不上足够深度,中西文化间的壁垒还没有真正打开。对于商品价值的关注是否就是文明间富于启发性的交流,还有待我们进一步的检验。

一些美术界人士担心,国际拍卖市场给出的天价可能会对国内艺术家特别是青年艺术家的创作产生影响。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说:“尤其对于高校中的那些天真的孩子来说,有时候他们真的只看到了那些前卫艺术家既能够成名、又能够挣钱,真是了不起,他们多么希望去重蹈这个梦,但是他们没有做好足够的思想准备。其实,这些艺术家早期是很艰苦的,走到今天他们真是做梦也没有想到,所以这些艺术家如果有责任感的话,他们一定会站出来道出这个历史的真相,同时也会把自己心中真正想说的话说出来。他们一定要告诉社会钱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背后的艺术,重要的还是被包裹起来的那些大家觉得很惊奇但后面有思想内涵的东西,他们有责任向社会说明这个东西,做他们自己的艺术的真正宣传者。”

甘学军也认为类似的画风会流行、会被模仿。他说:“艺术品进入市场,就要受供需关系影响。如果这类题材和画风受国际拍卖市场追捧,那国内肯定有人会去模仿,艺术家自己也会copy自己。这是正常的现象,不必过于担忧。要相信历史和时间一定会为我们去粗存精,最终能够留下来的一定是当代艺术的精品。”(本报记者徐红梅张贺)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