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云)近日,一则“上博专家质疑苏轼《功甫帖》真伪”的消息在收藏界引起轩然大波。1月1日,有关《功甫帖》真伪的研究文章正式刊出,此文由上海博物馆三位专家撰写,图文并茂地详解了这件价值5000万元的藏品为何是伪作。随后,《功甫帖》买家刘益谦发表声明称该“研究成果”以个人名义发表,是观点不尽相同的两篇文章,再次引发争论。中央财经大学拍卖研究中心研究员季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刘益谦实际上很高兴看到这样的结果,这就意味着对《功甫帖》的质疑仅限于学术讨论。而在他看来,这样做的实际目的很可能是炒作,而非研讨。
起因:藏家天价购得《功甫帖》被质疑伪作
2013年9月,上海藏家刘益谦在纽约苏富比耗资822.9万美元(约5037万元人民币)购回苏轼《功甫帖》,此举曾引来收藏界瞩目。但仅仅过了3个月,上海博物馆书画研究部专家发出“苏轼书法《功甫帖》系‘伪本’”的质疑,经媒体报道后迅速发酵,让宋代文豪苏东坡给好友郭功甫亲笔写的九字辞行便条成为热议话题。
上海博物馆书画研究部钟银兰、单国霖、凌利中三位研究员称,通过考证,上海买家刘益谦从纽约拍回的《功甫帖》是伪本,钩摹自清朝鲍漱芳(约1763年-1807年)辑刻的《安素轩石刻》,其制作时间亦可定为道光四年(1824年)至同治十年(1871年)之间。
对此,刘益谦第一时间做出回应,表示在竞拍该作品之前曾请专家做过鉴定,并无真伪之疑,称苏富比将成立特别小组,邀请全球博物馆的专家对《功甫帖》的真伪进行研究讨论。他质疑钟银兰、单国霖、凌利中的研究方式,并发声明呼吁三位专家的研究文章尽快面世。
苏富比方面也发表声明,坚持《功甫帖》为宋代诗人苏轼的作品,并称“我方至今没有接到近日媒体上所提到声称此件作品为伪作的所谓报告”。
经过一段时间的沉默后,1月1日,单国霖、钟银兰、凌利中三位研究馆员署名的两篇长达14000余字的研究文章正式在专业媒体《中国文物报•收藏鉴赏周刊》刊出,文章图文并茂地详解了这件价值5000万元的藏品为何是伪作。
随后,刘益谦发表声明表示该“研究成果”以个人名义发表,是观点不尽相同的两篇文章。并质疑“这是上博高深莫测的应对策略,还是研究员们的往回找补?”
质疑:博物馆专家为何质疑民间收藏
面对《功甫帖》真伪之争,业内议论纷纷。有人质疑,海博物馆书画研究部作为一家在国内、外颇具知名度的公立拍卖行,对民间藏品的真伪向来很少发表看法,为何此次会一反常态呢?
对此,上博专家回应是从纯学术角度进行研究与探讨,而非心血来潮,他们通过对上博自家馆藏《刘锡敕》的研究而顺带涉及,因为两者可以互相佐证。
季涛则认为,是2013年9月一篇《博物馆鉴定家为何越来越弱》的文章惹恼了博物馆系统的专家。业内则认为,上博研究院实际被该文章中两个观点所刺激:“许多博物馆面对征集书画的挑战,已无权威敢拍板”、“从这一二十年的趋势看,民间的鉴定家会越来越强,博物馆的鉴定家则越来越弱。”
季涛称,上博很可能是借机对这件惹事的《功甫帖》进行了“报复性”质疑,而且,刘益谦买到《功甫帖》到运回来将近三个月的时间,上海市政府一直高调表示欢迎,为什么上博专家一直没发声?人家都回来要参展了,又为何突然发难?
分析:是炒作而非研讨
至今,公众期待已久的上博三位专家的分析成果终于出炉,最终是以个人学术论文的形式发表。提及此事,季涛认为,《功甫帖》卖家刘益谦实际很高兴看到这样的结果,这就意味着对《功甫帖》的质疑仅限于学术讨论。此外,季涛称,上博三位专家的做法,实际目的很可能是炒作,而非研讨。
“我觉得刘益谦的声明中主要不是谈真伪问题。实际他很高兴看到这三位专家以个人而非博物馆身份来谈《功甫帖》的真伪问题,并且两份文章中还存在一些小分歧。”季涛认为,这点很重要。因为博物馆有官方背景,给出的报告公信力更强;如果以个人身份来探讨,那么仅可称论文。
在季涛看来,大家对《功甫帖》问题的讨论并非指向“真伪”,而是博物馆专家来鉴定民间市场交易物品真伪是否合乎规矩。“本来这个交易是百姓之间的事情、民间的东西。问题是博物馆专家不应该参与民间鉴定,报告出来亦名不正言不顺。”季涛直言,专家个人都不应该参与这样的事情,何况是博物馆。此种做法实际是违规的,让民间无所适从。现在三位专家以个人身份发表文章,赋以学术研讨性质,等于是退了一步,相信刘益谦很高兴看到这样的结果。
季涛认为,上博三位专家实际不应该插手此事,这在历史上从未有过,“民间交易由博物馆来鉴定真伪?更何况涉及美国苏富比这样的大公司,真的有这样的必要么?况且本身鉴定也存在主观性。”据此,季涛认为,他们实际目的是炒作,并非在研讨。“这是业内共识,此次关于《功甫帖》真伪之争,他们这样做有自己的目的,是在争这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