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院校 > 艺术从来都不是考出来的

艺术从来都不是考出来的

2014-01-03 11:01 文章来源:长江网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苏醒的音符

每年艺考,都是在严冬时节,就像预示艺考的不易。孩子们还要保持热情——表演的状态很重要。总是要嘱咐学生们,保持身体热、手热、心热,还有外表的装饰和内心的笑容。多少次的操练,只为了那几分钟,演出者的易逝感,想来就令人悲观。这样的成长节点,对于多数孩子,几乎是孤注一掷的时刻。

艺术从来都不是考出来的。这样的事实在艺考这块田地上几乎是无用的逻辑,每个人都需要一块敲门砖。是的,这仅仅是考一种基本素养,只是师傅领进门的事。考的是基本能力,某些天赋或是培养出来的熟练度,还有一点点经验,一点点自控能力。它考的不是敏感度,不是思维能力,不是意识,甚至也不是真正的天赋。它是高考的旁门,却未必是左道。

乡下的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艺考时更加吃亏,因为他们多数显得卑怯,训练环境也更单一。即使他们有一些野性,在艺考里基本上也是无用的。他们基本上不会保留下那些乡下孩子真正野性的基因,很快会被统一化标准化了。心理负担则使得乡下孩子可能会更显单薄。

各大艺术院校大致上只在培养一种人,那就是:大家闺秀式的(甚至男女也不必分)。端庄的,严肃的,热衷技术攀爬的,有一些人会一辈子都处在无休止的临摹状态中。缺少创造力的培养,是大学的基本现状。它定下了许多框框,而不会告诉你框框之外的东西。

从艺术院校出来的学生,在我看来大致上是这样的一群人,他们有着:一流的城市生活观念;二流的艺术能力;三流的艺术知觉。想来,当年青歌赛第一名天籁般的索朗旺姆,进城之后基本上已经面目全非了。

当代教育的极度功利化对于艺术教育的损伤,其实从小学就已经开始显现,到中学大学,直接表现在我们对于艺术敏感度的降低。一个朋友说到一件来自澳洲的事,说一群孩子服用了一批有点变质的牛奶之后,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出现了不适的症状,只有几个来自中国的孩子,没有什么不适。很不解,就去问一个肠胃疾病科的专业人士,得到的结果其实很简单,就是我们的孩子也一样,对于包括食物在内的很多东西——敏感度在下降。

我对于《中国好声音》的推崇原因之一就是,这样的模式或许可以跳出大学教育的框框。从而验证:真正的热爱总会有出路。老话说:功夫在诗外。不可教的事物才决定艺术的品质。艺考更像是一种经历,我们虽然跳不出,却可以更远更具体地看清艺考的缺失,包括大学的缺失。

对于大学生活,我还是十分怀念的,那里简单、温暖、安逸。老师们几乎都是倾其所学,我也从中学到了对于艺术的严谨态度和对于艺术史的尊重。但对于声音的敏感,却有可能来自生活中某一个卖豆花的中年妇女的吆喝声,那是真正可以穿越大学校园的声音。来自乡下的一组场景,或许曾经唤醒了关于生活和艺术的本相。

艺考中的严寒,是身体更加全面的抵抗力训练的起点。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