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拍卖 > 小议艺术评估和拍卖规范

小议艺术评估和拍卖规范

2014-01-13 10:16 文章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金寅城

文物、艺术品鉴评的本质是解读,论理,争议贯串其中。对“权威”的盲从,不是科学的认知观,也不符合实际。人们对南谢(稚柳)北徐(邦达)就市场上一幅张大千的画之真假之争记忆犹新,更记得曾被老一辈鉴定家定为“真迹,精”的马远《踏歌图》,去年12月被陈佩秋先生在上海图书馆述评为“不可能是真迹”。艺术品评估对专业知识、技能的要求并不以个人、机构而异,但就职业属性论,为拍卖经营“掌眼”的专业人士所具有的功利性是由其商业运作所决定,与为保护文化遗产,公共文化宣教的博物馆人员职责、业务不能混为一谈。对社会及公众而言,对艺术品的鉴评具有权威性的“机构”,往往就是专业的博物馆。这些机构服务于社会和大众,执行政府的文化发展政策,对公众就其活动,包括收藏,保管,解读,展出的艺术品的真、伪、优、劣的质疑,作出相应解答,既是其职责,也是服务社会积极有效的方式之一。2006年,澳大利亚维省艺术馆的一幅收藏有60多年的被称作“凡·高”画作在爱登堡展出时,被文化监察组织指为赝品,政坛、公众质疑,本地专家、学人的争议缺乏说服力。2007年该馆请荷兰的凡·高博物馆对此画鉴评。2008年,凡·高博物馆的鉴评理由见报,认为无理由把该画定为凡·高之作。显然,提高人们对凡·高作品鉴赏能力的是争议和具体理由,而不是“权威”或机构的一句话。

不可否认,在商品社会里,博物馆的收藏,陈列,推展对流通于市场的艺术品的品质,价格等都会形成明显的影响和主导作用,但这并不是作为文化机构的博物馆的功能和运作的本意,因为对于文物、艺术品的机构性识读、研究和管理,推介具有严谨的学术性、公益性,它与市场的商业行为所具有的随机性和盈利趋向不属同一范畴。简言之,文化机构的社会职能和导向不应是商业功利性的,也与“市价”无关。把机构在职人员对艺术品的研究、鉴评混同于市场的评估,是对机构及专业人员职称所具含义的曲解和误导。

我国的文物艺术品经营和管理在“文革”中严重扭曲,文物市场的开放也只是近二十年来的事,艺术品拍卖随开放而兴盛,经营者日众,炒作严重。拍卖的经营理念,操作及规范的问题显而易见。开放的文物市场应使广大文物和艺术品爱好者享受到交易的公平,本是改革本旨。现实是,一方面,对于各类伪、劣日用商品,公众的维权意识强烈,监管上也对不成文的“假一罚十”这一显属过度惩戒的俗规认可,另一方面,却对拍卖经营的含混的“瑕疵自负”的条款熟视无睹,令人费解。也许国人对拍卖还较陌生,在对财富追逐的躁动中,缺乏对此行的属性、自身权益和商业规范的理性认识,而监管部门就亟应从经营的诚信和保护消费者权益的角度检讨,正视这一重要的“盲点”。

应该强调的是,艺术品拍卖行非“跳蚤”市场,对拍品的真伪不负责的经营方式,违反公平交易的行商原则,突显经营者的无自信,急功近利的投机性。对伪品的市场鉴察失衡,不仅使投资者的风险远甚于股市、房市,更严重侵蚀社会文化底蕴。应该看到,国际老牌拍卖行的诚信声誉基于符合整个社会文化,包括商业信条和法规的严谨行规,他们对拍品的真实性负责,有效法律追溯期为六年。这一经营模式和规范亟应成为我国同一行业的信条和准入条规。有关部门应毫不犹豫,把对拍品的真伪负责作为我国的拍卖经营规范,这不仅是保护投资者的权益,也是维护拍卖行业及其客户的尊严,提高该行业经营及艺术品评估水准,乃至社会艺术观赏能力的健康发展之必要改革或“接轨”。■

(作者系澳大利亚文博学者)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